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文明,历史传承和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其中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的特征是"无形"的文化内涵,需要传承人"口传心授"的传授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性,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随着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源的过渡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的道德精神修养的滑坡,每年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绝迹.如此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是形势所需.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的传承,让传承人继续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生产技术、知识与经验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本文以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为例,探讨在活态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一次建设性的尝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西剪纸为例,探讨民间美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过程中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施策略。文章将对山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固化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山皮影戏在演出市场中被边缘化,出现观众断代、市场萎缩,商业演出市场不足以支撑该艺术形式的生存,尽管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唐山皮影戏仍然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理论,从传承观念、传承方式、传承技艺、传承题材及旅游演艺几个方面探索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当代时空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危机和进行保护的意义,探讨了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占有的地位,探索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图片报道     
赵连友 《乡镇论坛》2014,(30):11-11
“重阳节”前夕,为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新风,在“孝圣”王祥故里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张金兰的孙女邵丹专程前往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  相似文献   

8.
<正>一现行保护模式特点分析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主要有行政保护模式和民事保护模式。行政保护模式也称公法保护模式,是指政府机构等公权力主体通过建立遗产名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基金、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上而下的保护模式。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体方面,保护的主体是政府机构等公权力主体;从保护方式来看,行政保护模式强调的是对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民事保护模式又称私法保护模式,它是指通过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  相似文献   

9.
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价值工程》2014,(36):295-296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也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解读。然而,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关注的。时代发展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同时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体现的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对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体验和思想精髓的有效概括,这对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从历史发展眼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应辩证地看待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本文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书羽 《管理学家》2020,(2):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我国数字化信息不断发展,但社会各界还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珍贵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工作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文章将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系为例,论述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川剧文献资源数字化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朱安妮 《价值工程》2012,31(21):328-329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灿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针对我国是传统文化大国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这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非遗"的生产性与可持续性方向,把文化的生产性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提高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培养更多后继人才,力求在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改善民生中推进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项勇福 《价值工程》2011,30(15):273-274
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既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也是建设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加快非物质体育文化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体育非物质文化,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俞红丽 《价值工程》2010,29(3):115-115
原州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思想解放不够,不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非遗保护;落实工作不够,不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遗保护;"普"而不"保","保"而不"实";吃老本导致欠账越积越多。今后原州区要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14.
扬州市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以雕版印刷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非遗项目发展缓慢。伴随着"十二五"期间扬州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扬州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从扬州市濒临灭绝的非遗——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出发,探讨雕版印刷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通过构建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及其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与策略,为扬州市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春英 《价值工程》2011,30(24):294-295
媒体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实际上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对体育文化多元化的有力补充。但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由于媒体性质和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将会导致公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分析、评价能力的下降与偏颇、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柳慧玲  李旭芝  万秦华 《价值工程》2012,31(31):319-320
通过回顾安康龙舟节的产业化发展历程,分析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产业化发展途径,并提出既要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又要使传统活动与时代需要同步发展的原则,从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继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野。  相似文献   

17.
于奎龙 《价值工程》2011,30(7):204-205
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7种社火为研究对象,分析陕西社火溯源、内容形式,挖掘其具有的健身性、教育性、娱天、娱人、娱神等特征,探索社火蕴含的体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曹玲  曹金爽  顾一清 《价值工程》2012,31(25):208-209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信息内容繁杂、维护困难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基于DotNetNuke(DDN)的内容管理系统(CMS)构建解决方案,并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为例分析了其设计及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郝晓蔚  张伟  杨希  赵卫利 《价值工程》2014,(30):266-26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高校有序展开。本文就高校开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背景及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巩珊珊 《价值工程》2011,30(23):313-314
被首批列为非物质遗产的陕西民间传统刺绣,作为一种典型的女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曾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伴随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发生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在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文化遗传,并积极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