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两阶段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时代下,碳排放权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企业的关注,在碳排放权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碳排放权的资产属性及其确认、计量的会计处理也成为一个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面对碳排放权的不同观点及其会计处理方法,文章在分析中国碳排放现状之后,提出碳排放两阶段性的观点,进而提出碳排放权的两阶段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了我国首单配额交易。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层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笔者拟在总结深圳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实践和借鉴国际相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我国制定相关会计法规提供参考。一、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会计问题及深圳企业的处理在总量控制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的会计问题主要是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主要包括:一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  相似文献   

3.
论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通过该机制.我国企业可以将碳排放权出售给发达国家来获取收益,这使得可交易的碳排放权对企业的决策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文章以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理论和实务导向为基础,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排污权处理建议,探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记录与信息披露,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制定相关会计准则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七个试点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存在负有履约义务的企业、投资者和公益购买者三种交易主体,他们参与交易的目的与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在主张将碳排放权单独确认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型的同时,根据这三类参与主体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会计政策。  相似文献   

5.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启动运行,而相应的会计准则尚未正式出台,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影响着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研究通过环境资源产权视角对碳排放权进行资源分类和权能分割,建立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框架,并结合资本结构的思想,在环境会计整体层面分析碳排放权,以求有效解决企业的碳排放权相关实务问题,并为未来其他环境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缺乏国际公认的碳排放权会计准则,导致碳排放权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下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发布的解释公告IFRIC 3,以及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排放权会计处理(EITF03-14),都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而被取消。在对比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基础上,文章分析现有排放权会计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碳排放权配额持有意图的混合确认和计量方法,将碳排放权资产分别按照自用、交易性和可供出售三类核算,可以解决原有IFRIC 3的计量不匹配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不完整确认碳排放权的缺陷,从而提高碳排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制定我国碳排放权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七个试点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存在负有履约义务的企业、投资者和公益购买者三种交易主体,他们参与交易的目的与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在主张将碳排放权单独确认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型的同时,根据这三类参与主体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会计政策。  相似文献   

8.
吴娓 《财会月刊》2013,(5):23-26
受碳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约束的企业需要就碳交易所引发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实践中,企业除根据IASB发布的IFRIC 3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外,用得比较多的另一种账务处理方法是净债务法。由于祖父制下,企业免费获得的碳排放权实际上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相反却表明企业有义务将碳排放量控制在某一水平以下,因而不应将免费获得的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宜采取净债务法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针对获得碳排放权、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履约、超排和减排等业务分析碳排放权会计核算逻辑,对碳排放权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探索,设计碳排放权会计核算流程,讨论碳会计核算涉及的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等,设计包括碳排放权资产和负债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以助力企业更准确地记录和披露涉碳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与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相比,碳排放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并未跟上世界脚步,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会计准则,这使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难以标准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现状及问题,按照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不同分别展开研究,尝试性地提出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核算模式,提出碳排放权的会计属性应为资产类别,且持有目的为自用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持有目的为出售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应结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续计量时应进行摊销,重估公允价值的变动;披露方面应采取财务报表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1.
正一、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简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协定暂时不承担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中设定的三种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排放权交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作为企业持有的一项特殊新型资产,理论界对于其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迄今为止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文章认为应当根据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和用途,将其确认为不同类型的资产,同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  相似文献   

13.
《京都议定书》有效期至2012年,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第一阶段也已到期。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未来必将承担起更多的减排责任,当自愿减排体系无法达到碳减排要求时,必将向强制性减排体系过渡,最终建立起总量控制及交易下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文章着重阐述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的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以期为我国制定这方面的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面对着未来的减排义务和压力,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问题.在这种新情况下,为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顺利对接,文章将CDM项目下的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提出初始分配方式采用混合模式,以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相似文献   

15.
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制定使得碳排放权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业务交易对象。我国作为CDM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主要供应国,亟待研究和出台规范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以促使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进行。本文运用实例对我国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活动.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碳减排额,从而获得了额外的收入.但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认、计量等相关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未作详细说明.文章初步探讨了基于CDM项目的原始碳排放权的相关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岑 《活力》2024,(6):169-171
本文在阐述碳排放权国际会计处理方式的基础上,从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报表列示与披露三个层面分析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要求,并结合常见的会计处理问题,提出要将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视为资产,完善碳排放权后续计量,设计明确的会计处理指引,并设置碳排放权资产明细科目,期望能推动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特别是气候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来实现减排目标.截止目前,全国已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并开展相关业务,碳排放权已作为一种可交易的生态商品出现.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行为的出现,相关企业必然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会计核算,而学术界尚未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达成共识,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减少碳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表明了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引发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文章基于碳排放权与碳排放权交易的阐述,以企业为对象,就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气候日益严峻的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大力推进和碳排放权交易的迅猛发展,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碳排放权的定义、分类、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