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标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相对剩余;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是由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决定的,供给量是由劳动力转移后可能获得的净收入决定的,当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过高时,必然会出现一边过剩一边短缺的现象;由于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还远未到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刘立新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我国农民中有5亿多劳动力。其中还有近两亿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两亿剩余劳动力中,有数千万人处于流动状态,被形象地称为“民工潮”。我国农业劳动力为什么会大量过剩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3.
佟玉凯 《经济问题》1994,(6):25-27,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误区浅议佟玉凯一、转移中误区种种1、数量过剩掩盖了质量上的稀缺,盲目转移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是绝对过剩,而不是由于农村产业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的相对过剩。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很低,平均只有小学文化,受过高等教育和...  相似文献   

4.
在二元经济社会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是产业间收入差距引起的相对剩余,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必须以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为背景,跳出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分析框架,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为主线,从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探求其可能的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明伟 《经济师》2006,(5):190-19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意味着农业的剩余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剩余向城市转移的绝对转移思路,也意味着劳动力本身、农业、农村自身的直接发展所形成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相对转移。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良性发展过程的应有之意。文章从农村人才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分工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种协调的几种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分析、估算福建泉港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数据,通过对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找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本文重点研究了流动问题。流动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机制。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流 存在的农业人才流失问题,进入城市就业的和矛盾问题,只能通过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着。根据农业部测算,在目前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1/3属于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约为1.2亿人。事实上根据我们测算,劳动力投入已经对农户收入构成负效果,而对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尚为正值,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11.
从农业劳动力视角看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雄  曾福生 《经济地理》2011,31(4):651-654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地资源的附着力角度对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农地资源的附着力下降,加之城市对农业劳动力产生的引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有向外转移的需求,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必然造成农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收入和教育状况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开拓了工业所需要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教育和治理贫困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重温马克思的这些经典理论,对我们认识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的新特征,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规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在理论界讨论已久,但内容主要是局限于转移问题,对其定量研究则很少。时至今日,我国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际规模尚无一个准确的数字,更重要的是没有一种科学、可行的测定方法,以致社会上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行着多种不同的说法。这种状况无疑会影响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的正确认识,影响转移理论的深入研究,影响转移决策的正确制定和实施,甚至会影响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由于资源禀赋不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且近几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之势.而甘肃省有大量富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动力的有效流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回报率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课题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题,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现状、转移特征、转移效应等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二元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顺克 《经济论坛》2004,(10):108-109
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规律性演变。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农业将发生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要实现产业转移,而且要实现空间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过程表现为工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过程则表现为城镇化。农业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较低的农业效率,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从而就业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约束。因此,“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是化解“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发展,但是把农村、农业的发展寄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上,以致农业发展变得滞后和被动,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转移的途径是多样的.如果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不仅能保证工业化不断增加的对农业剩余产品的需求,也会通过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以及农地制度变革等途径,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和吸纳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并弥补单一劳动力转移途径的不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让农村劳动力流动真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呈现“既过剩,又不足”、短缺与剩余并存的格局。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作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利于缓解“刘易斯转折”到来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