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运用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并基于我国2006-2011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分析得出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负相关,而少儿抚养比与储蓄率关系与理论预期不相符,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并用分地区的数据对上述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减少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过快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积林  陈哲 《中国经贸》2010,(22):118-120
本文通过研究生命周期理论及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基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模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给出了行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选取了证券市场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因素、成年人口比例四个影响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建立以中国居民储蓄率为因变量的生命周期回归模型。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计量检验、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认为,证券市场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影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成年人口比例则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眼于全球经济中储蓄率的决定及其延伸问题,主要讨论跨国国民储蓄率以及居民消费率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针对人口负担比与国民储蓄之间的关系,重点引入全球价值观调查(WVS)中有关家庭价值观念的数据,从经验的角度揭示人口负担比与国民储蓄率、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如何受到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文章以国别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尊重父母的观念显著地正向影响国民储蓄率对老年负担比的回归系数,但于国民储蓄率对少儿负担比回归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爱护子女的观念显著地负向影响居民消费率对少儿负担比的回归系数,但于居民消费率对老年负担比回归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控制相关经济变量和家庭价值观差异后,少儿负担比、老年负担比均显著负相关于国民储蓄率,且少儿负担比对居民储蓄率的负相关性也是显著的,但老年负担比则不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世界经济》2007,30(4):86-9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日本曾经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呈下降趋势。日本储蓄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本国经济,还将影响世界经济。通过储蓄理论与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得出日本储蓄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及社会保障因素。研究日本储蓄率变动对中国调整高储蓄率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VAR模型对贵州省1998~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率;而居民储蓄率对老年人口的数量有正向影响,居民储蓄率提高/降低1%带来0.54%的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减少。究其原因贵州省经济相对落后,影响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影响不明显;老年人储蓄不足,在贵州省医疗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老年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9.
曾探 《特区经济》2013,(12):95-96
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将人口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对高储蓄率现象进行解释,得出老年抚养系数对储蓄率具有正向关系,幼儿抚养系数对储蓄率具有负向关系,性别比对储蓄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基于索洛模型引入老龄人口因素推导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收集整理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2005—2019年的数据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门槛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储蓄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储蓄率跨过门槛值后,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得到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GDP、投资量、劳动量、居民消费水平、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一国居民储蓄率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居民的高储蓄率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已经达到51.4%。本文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讨论我国目前这种高储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降低国民储蓄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日美投资率方面存在的差距与日美在储蓄率方面存在的差距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国民储蓄中居民家庭储蓄在各国都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探讨日美投资率差距背后的原因时,仔细研究日美家庭储蓄率方面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一、税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对于储蓄率的影响首先考虑税收和社会保障支付份额差别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一般认为,居民收入中用于税收支付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比例越高,收入中居民实际上可自由支配的部分越少,则储蓄率会越低。在1964-1981年间,日本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88%,收入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个国家1970~2010年的数据,构建了一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高等教育、城市化率、FDI净流入、国民储蓄率以及贸易开放度等因素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引入贸易和储蓄二项式,测度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国民储蓄率和贸易开放度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力临界值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城市化率、FDI净流入对服务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过度储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适度的贸易开放度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经济体可以容忍一个相对较高的外贸依存度,而储蓄率也将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对不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趋势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本文专注研究了这一问题。文章主要选择了实际GDP增长率、人均实际GDP、老年人口抚养比、国民储蓄率、劳动参与率变量以及1995年至2014年的数据;其次,我们建立了VAR模型;然后,我们确定了模型的滞后阶数,并且对模型进行了平稳性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最后,在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于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从中国经济的结构变量入手,在理论上分析中国国民收入、社会最终储蓄率、企业资产负债率对中国最终财富持有者货币需求的影响和作用,并构建相应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模型,结合2001-2014年期间中国有关数据,对该函数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所得的数据显示:以中国国民收入、社会最终储蓄率、企业资产负债率为主要解释变量的最终财富持有者货币需求函数在文章研究的时间区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秦梦 《特区经济》2012,(7):30-32
人口结构、社会保障关系到人们的储蓄与消费问题,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并运用广东省1990~2010年的数据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老人赡养比、儿童抚养比与广东省居民储蓄进行验证。通过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水平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会对居民的储蓄水平产生影响,人口结构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晓伟 《特区经济》2011,(10):65-66
本文从储蓄结构深化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提出降低我国储蓄率的思路主要是降低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具体对策是尽快出台调整企业储蓄率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及完善金融体制,还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扩展空间MRW模型的框架下基础考虑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并放弃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假设,将其内生化,认为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另外强调了技术在空间上的扩散,经济集聚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建立的扩展的RWM理论模型认为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率,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相邻地区的加权储蓄率加权人口增...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冀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1-3
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居民消费行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述因素显著变化,导致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发生变化。文章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三十年来上海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并考察了消费信贷、老龄化等新情况的出现对上海市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