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馨蔚 《新金融》2012,(10):52-57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趋势。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各国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并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在稳定物价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本文重点比较了中国和日本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变化和两国采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并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趋势.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各国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并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在稳定物价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本文重点比较了中国和日本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变化和两国采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并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趋势。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各国货币管理当局纷纷根据本国特点制定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本文选择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这四个主要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在金融危机下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展开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美国偏重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日本货币政策更加基于银企密切的关系,而欧洲则偏重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于带动经济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货币政策效果在各经济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财政刺激政策、转移支付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将是后危机时期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为防止严重通货膨胀的形成,当前政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如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进口,控制国内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及时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在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应对次贷危机所出台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操作特点及实施效果。论文分析了关联储采取的两项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与“前瞻性指引”.认为这两项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于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所产生的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值得关注。其注重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对公众预期的引导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积极应对伞球金融危机,防止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近期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基层人民银行应适应新形势,树立五种意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信贷增长,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两个月来,金融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给各国金融体系带来重创的同时,又开始冲击和侵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已出现下滑甚至衰退。在这关键时刻为有效应对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务院11月5日召开会议确定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决定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在10月20日召开的全球商报经济论坛上.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今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靠强劲的内需增长抵御了外部冲击,很快扭转了下滑势头,整体的表现好于预期.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央行利率持续走低。但受全球经济回稳走势明暗互现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呈现震荡上行态势。金融政策:主要国家维持低利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国家在2009年保持了增加货币供给和全年持续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以缓解经济下滑势头,促进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10.
近日,美联储宣布启动削减QE规模,此举标志着全球经济进入"后QE时代"。本文首先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背景,然后在梳理比较大萧条时期美国和2006年日本这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实践的基础上,阐述量化宽松退出的可能效应,进而指出此次退出对全球及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最后给出我国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飞 《海南金融》2010,(8):27-30,34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金融危机应对政策实现了"保八"的历史任务。进入后危机时代,如果把金融危机应对政策常态化容易造成新的经济问题。面对全球中央银行加息,我国也逐步淡出危机政策。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应对政策的淡出要与加快改革相结合,以改革突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8年中央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启动经济的货币政策,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转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才阻止了经济下滑的局面。在探讨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时,普遍认为是因为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够,靠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收到明显的效果,或认为是因货币政策时滞...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危机冲击,中国及时、果断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经济平稳应对冲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一揽子刺激计划,遏制了通缩与经济下滑相互强化的潜在风险,对促进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对中国的货币扩张表示了担忧。这些观点通常采用货币量、产出数据与美国等西方  相似文献   

14.
赵顺 《中国外资》2013,(14):31-31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的调控,而货币政策是最主要的调控工具之一。2008年以来,我国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抑制经济的下滑,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调控政策,这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调控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各国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为了对危机进行应对,及时对宏观政策进行了调整,推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使我国的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能够减少。在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与其他国家相比,恢复的最快,甚至在2010年又迎来的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自从2010年来,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结构性矛盾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前期为了应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当前,在货币政策的转型方面,我国应谨慎的对待,对基准利率调控体系进行构建,使得货币政策能够实现价格型调控;此外,在财务方面有着一定的约束,针对这个问题,还要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进行净化,来破除障碍,对社会征信体系加以建设,并不断完善,保证体系的有效性,也促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影响的逐渐深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和刺激经济.此种极端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各个层面引发共振.对此,本文在着重分析美、英、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我国立场出发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以来,国内对未来经济走向的判断日趋复杂。2011年初人们普遍担忧经济偏热和通胀失控,4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市场转而担忧经济可能超调或经济运行可能“硬着陆”,要求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渐强。在与通货膨胀苦斗了半年之后,货币政策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复苏明显的国家,均酝酿或开始了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进程。其中,货币政策退出是经济实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背景入手,对政策退出的战略(包括时机、策略、工具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关于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退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梁珊珊 《海南金融》2011,(6):18-20,3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我国为应对危机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外因素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凸显.除了货币因素、大宗商品的输入性影响、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外,公众通胀预期对通胀本身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对待这个危机方面,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国际金融形势的不明朗,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是那么牢固,宏观经济走向还不是那么清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分析了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潜在风险,最后提出了防范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