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8年我国新劳动法颁布之后,在劳务派遣这一章节中,有关同工同酬的相关内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的具体规定:"在用人企业中,对于从事技术以及劳动熟练程度一致的劳动者来说,同工同酬是其法定权利,工资分配同样需要遵守按劳分配的原则。"然而,随着近些年国内劳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劳务派遣关系较为复杂且混乱,不少用人单位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实施相应的同工同酬,这给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劳务派遣中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益如何保障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具体分析,旨在为此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杨洋 《商》2014,(7):176-177
我国《劳动合同法》确立了同工同酬作为被派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之后,劳务派遣工主张同工同酬的案件也逐渐增多。但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还存在着现实困境,一方面对于“同工同酬”的界定仍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同工同酬权救济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立法或实践中进一步明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煤矿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对煤矿企业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增加用工灵活性、调节用工供求关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一些煤矿企业在非“三性”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对劳务派遣工权益保障不力,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需要对煤矿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法律及管理措施进行完善,科学界定煤矿企业接受劳务派遣工的标准,完善煤矿企业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保障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加大劳务派遣的监察力度,规范煤矿企业劳动用工秩序,全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行的相关劳动法律中,对于什么是同工同酬,以及同工同酬如何操作法律也只是简单的概括。本文主要是对这一原则的内涵以及其在劳务派遣用工中的困境以及对策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牛睿 《商场现代化》2008,(17):293-295
劳务派遣是一种非典型的劳动形态,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对劳务派遣的法律性质、雇主对劳动者的责任划分进行了探讨,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评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牛睿 《商业科技》2008,(17):293-295
劳务派遣是一种非典型的劳动形态,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对劳务派遣的法律性质、雇主对劳动者的责任划分进行了探讨,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评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进行了确认并作了创新性的规制.然而,该法实施以来,我国劳务派遣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并加以完善的问题,如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制度如何健全、劳务派遣的用工时间和范围怎样界定、劳务派遣的监督管理如何规范、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怎样保护等等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创新与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伶俐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56-157
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国务院2008年9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分别对劳务派遣作出了特别规定,对被派遣劳动者有一定的有利之处。但对劳务派遣仍存在颇多争议。如对劳务派遣"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被删减的争论。而这种变化也对被派遣劳动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劳动立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作为新型的用工方式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务派遣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许多的问题,主要是劳务派遣单位泛滥,劳务派遣同工不同酬,用工企业滥用劳务派遣制度以及派遣机构违规运作等,制约了我国劳务派遣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应全面审查派遣机构资质,严格执行同工同酬法律规定,规范雇主责任承担以及制定专门的劳务派遣法律,从而促进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合理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制及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前,我国劳务派遣市场长期处于混乱无序局面;<劳动合同法>虽从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义务分配、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同工同酬、连带责任等方面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制,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努力探索寻求同工同酬,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如不尽快解决,必将给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理解劳务派遣和实行“同工同酬”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     
《光彩》2012,(8):42-43
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是两种比较灵活的用工形式,能为企业节约可观的人力成本,但用工中出现的社保缴纳、劳动关系认定和经济补偿等问题也给用工单位带来诸多困扰,为此,本刊特整理一些典型案例供广大经营者参考。劳务派遣常见法律问题分析劳务派造,是指由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被派遣劳动者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的用工形式,其特点是雇佣和使用分离。案例1张和(化名)与山东某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2007年8月作为该公司职员被派往某大型快餐连锁店工  相似文献   

13.
王锐 《消费导刊》2014,(3):183-184
随着我国劳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的用工实体对自身经营过程中如何规范用工管理,降低劳动成本,减少劳动纠纷等诸多方面均提出迫切需求。特别在劳务派遣成为一种比较普遍且范围不断扩大的用工形式后,研究、分析实际应用劳务派遣法律制度就变得十分重要,劳务派遣制度对当下用人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概括性的介绍了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简要分析了劳务派遣制度的内容及特征,探讨了劳务派遣的法律限制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劳务派遣又被称作劳动力出租、派遣,或是称为人才出租和派遣,主要指由相应的机构与劳动者拟定有关劳动合同,并由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劳动者支付薪酬的一种用工形式。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不属于实际用工单位,而是存在于劳动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之间。本文分析了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对两者的法律地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法治在线     
《华商》2013,(11):75-77
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的风险防范《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自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修正案主要针对劳务派遣的派遣单位资质、同工同酬、用工单位派遣单位的限制、法律责任等规定进行了修改。  相似文献   

16.
劳务派遣的限制性规范模式,主要解决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方式和保护水平。参考欧盟以及德国、日本等国的做法,通过对劳务派遣制度的历史沿袭研究,得出各国对劳务派遣的要求,并对限制性规范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应采用限制性规范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的劳务派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亦称人才租赁,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种,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用人模式,在我国的企事业机构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在以往的劳务派遣实践中,存在一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结束了我国劳务派遣无法可依的历史,对于强化对劳动者的保护、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工单位滥用劳务派遣制度现象严重,二是劳务派遣企业管理不规范,三是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难以保障。文章提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应参考国外劳务派遣制度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劳动者、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一要提高被派遣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二要加强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三要完善劳务派遣制度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李婷婷 《北方经贸》2014,(6):104-104
劳务派遣涉及三方主体和三个法律关系,被派遣劳动者(农民工)是利益博弈中的弱者,其权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侵害。扭转劳务派遣行业弱肉强食的局面,切实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需要立法的细化、行政监管的加强、司法的特殊照顾。  相似文献   

20.
吕浩 《商》2013,(10):178-178
劳务派遣活动中出现的滥用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敏感的问题,全国总工会认为,劳务派遣之所以呈现“非正常繁荣”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定过于硬性,无法起到限制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劳务派遣滥用大大损害劳动者权益,导致劳务派遣纠纷的频发,深层次上还影响我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对劳务派遣现状进行论述,并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