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5):204-212
传统村落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开发的基本单元,区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的识别对乡村规划和旅游开发至关重要。为了准确识别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在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的概念,以湖南省9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选取4类11个代表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村落景观之间的相似度,采用聚类方法,发现湖南省存在7个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并通过拓展景观基因识别方法,识别出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最后,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划分出7个分区,并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图谱。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存在不同的景观基因,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差异,结合流域分布、行政区划等数据,划分出宗亲文化村落景观区、湘楚文化村落景观区、苗土文化村落景观区、梅山文化村落景观区、宗亲商贸文化村落景观区、侗族文化景观区和多民族融合文化景观区等7个景观区。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方法,文章借鉴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概念,以中国南方的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和联合梯田为案例,探索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识别范畴、依据、指标和方法等理论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前述案例的主体基因特征、附着基因特征和相似性基因特征。研究表明,引入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方法,有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体系,理解不同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文化景观特征,为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景观风貌是乡村各类文化因子的综合外在 表现,具有显著原型特征的聚居景观文化因子就是景观基因。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京市漆桥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基 因理论分类和识别漆桥村各类文化因子,利用AHP(层次分析 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排序,构建乡土文化景观 风貌的景观基因排序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不同因子在景观风貌 中的重要程度,提取重要的景观基因通过基因植入方法运用到 风貌构建中,为乡土景观风貌营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塑造规划设计中对于文化景观和氛围的营造和确立内容,首先结合我国部分滨水城市在景观塑造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开拓思路,然后结合滨水城市景观塑造的文化再生进行了相关策略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山丘区、多民族大聚居地,系统收集传统聚落的数据资料,并结合适量野外补充调查,建立可表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概念与构成。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构建了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及其数据库,并对其图谱数据进行了管理与表达。在此基础上,以大湘西地区为例,从民族基因的角度,分析了其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的民族性传统聚落隐含了多次迁徙后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内涵,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拥有聚落空间本身应具有的景观特征和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外,还往往与周围其他聚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信息联系;(2)通过建立景观基因符号特征,对于区域分异的划分有着重要参考作用;(3)在区域尺度上,将文化基因与自然环境结合,揭示这些基因符号的格局特征,有助于分析其地域差异及其原因,这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建筑学的分析有了区别;(4)研究工作解决了如何依托已有GIS平台构建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并分析其特征的实践问题,这对今后全面开展区域尺度的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景观基因胞”概念原指传统城镇景观的基本单元,是对有机体细胞的类比,所有聚落建筑、构筑物其实都可以看成形态、功能不一的细胞单元,它们共同协作构成聚落文化景观有机整体。文章延续这一概念,并继续与生物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类比。研究认为,景观基因胞具有如下生物学特征:代谢活动;增殖与凋亡;遗传与变异。其中,代谢活动包括空间代谢、物质代谢与功能代谢,遗传方式包括胞扩散、胞变异与胞恒定三种方式。最后,文章选取湘东北及湘东南三个传统聚落——张谷英村、中田村以及上甘棠村,对景观基因胞生物学特征的表达方式进行案例诠释。  相似文献   

7.
吴文化旅游景观“史诗式”主题公园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根据旅游吸引力情况对吴文化景观进行筛选和谱系整理;然后,采用"旅游景观文化选择矩阵"对吴文化旅游景观谱系进行评价;进而,根据公众吴文化景观偏好提出旅游景观开发的战略步骤;最后,结合公众吴文化标志物认知状况选择旅游景观开发的战略要点。结论认为:"史诗式"主题公园开发是吴文化旅游景观开发的重要战略,主要包括主题形象、意象空间和标志符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 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 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 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 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 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 学领域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通过村落选址、整体格局、街 巷交通、平面类型、建造材料5个不同基因载体对象层面对南 疆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及其异变类型进行识别与解 译,从保护振兴的价值视角探究概括出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 因”承变、类变、突变形态特征,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的基因 异变现状提出后续的检视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9.
崔慧玲 《当代经济》2016,(24):30-33
融水县长赖苗寨是广西最早开发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日常生活文化景观、服饰文化景观、饮食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景观、节庆文化景观和精神信仰文化景观7个方面调查了融水县长赖苗族旅游村寨文化景观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谢雨婷   《技术经济》2020,(12):73
风景园林界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研究方法与变化管理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探索。应用景观特征评估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文化景观进行了多尺度的分区、分类与评估:在区域尺度界定了21个景观特征区域;在城市尺度,苏州市涵盖了13个景观特征区域,其中圩田景观可分为岛型、网络型、破碎型和标准型4类。基于景观元素与模式显著性与韧性的评价结果,提出在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中需优先保护与更新水系与土地分割模式的空间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景观是一种强调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中历史 层积的景观类型,是对现有文化景观构成体系的重要补充与 完善。在德国,历史文化景观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切入 点,同时也是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德国各联邦州在该领域都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德国萨克森州为例,系统介绍了该州 历史文化景观要素体系的构建,包括景观要素的分析与提取、 以要素体系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景观区保护规划等,旨在为中国 历史保护事业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胡慧  胡最  王帆  易臻照 《经济地理》2019,39(8):216-223
"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经济战略给传统聚落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得其景观特征识别、价值特征挖掘与保护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信息链可以理解为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不同景观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线状空间结构,文章从功能属性、形态结构、要素分布和等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其次,结合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句法等方法构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定量识别方法。最后,文章以湖南省衡山县萱洲古镇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萱洲古镇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传统商贸型,在形态结构上属于条状型结构,过江码头巷—下河街是萱洲古镇主要的景观信息廊道,整体格局受到地形、河流、宗教思想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彩娟 《经济研究导刊》2011,(30):185-187,195
龙脊梯田景区在旅游场域中的景观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梯田自然景观、农耕文化景观和壮族与瑶族文化景观。游客在景区里不仅感受到梯田美景这一自然景观的视觉冲击,而且还能从中感受到农耕文化和壮族、瑶族等桂北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震撼。然而,旅游部门和地方民众在开发龙脊景区时,更多的强调梯田的自然景观,而较少关注对农耕文化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挖掘,另外,三种景观表现出自成一体的特点,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能够丰富当地的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能促进其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景观以旅游开发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8.
曹帅强  邓运员 《经济地理》2014,(11):185-192
根据景观基因理论,选取15项国家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深入分析,界定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通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四个方面,构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挖掘指标体系,挖掘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19.
韩光辉 《经济地理》2007,27(3):457-457
长期以来,人们对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极为关注,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强,因为许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代表本土文化景观的古村镇正在加剧其消亡的程度。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尤其是保护这些具有地方文化基因的古村镇景观,是古村镇保护工作尤为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古村镇保护的理论,而且涉及到古村镇保护的方法。刘沛林教授多年来关注古村镇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的探索,从历史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入手,提出了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的“景观信息链”理论,在许多古村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谦  刘沛林  徐美 《经济地理》2022,42(4):202-208
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传承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文章以1998—2020年CNKI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的45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图谱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态势。结果显示:(1)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成长、繁荣发展三个阶段,从聚落形态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地理学、历史文化学、旅游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2)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高频发文作者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内部合作强度较大,但机构之间相对独立,不利于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探讨了传统村落的空间重构、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园林规划等热门主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下,未来相关研究可以从创新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新文化地理学、推进跨学科领域研究与数据方法论创新、探索景观保护修复模式与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