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建立大数据征信机构。在2015年我国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管理公司推出芝麻信用分,这是我国首个个人信用评分机制,它可以将用户的信用情况准确地反映出来,同阿里巴巴旗下众多商户和微贷建立合作关系,在个人金融和生活领域被广泛利用。本文分析了芝麻信用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促进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有为 《现代商业》2008,(12):24-25
我国个人银行业务依赖于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发展征信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专门管理机构未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和信用法规不完善。征信业的发展必须从建立管理机构、建立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加快征信立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一批专门基于网络信用信息的大数据征信机构初步建立。2015年1月,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管理公司推出了"芝麻信用分"——国内首个个人信用评分,用以直观反映用户的信用情况,此外还与阿里平台上众多商户以及蚂蚁微贷等进行合作,扩大芝麻信用分在个人金融和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得到国外成熟的信用体系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性分析的方法,将国内外第三方信用评估现状进行横向比较,结合中国"互联网+"的利好大背景,探讨芝麻信用的产生背景和在中国发展扩大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信用体系的发展是重要一环,而征信体系建设是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速发展个人业务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才能促进消费信贷等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进而促进经济与金融快速健康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本文通过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国外发展及国内实践的分析,最后提出关于发展个人征信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发展,中国相关的信用报告行业也在不断涌现和发展。本文对国内首批成立的征信机构——蚂蚁金融下的芝麻信用进行研究,对其现有的征信体系和模型进行一定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实际,来分析芝麻信用的使用价值与未来发展前景,并针对芝麻信用中存在的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我国个人征信现状;发现存在缺乏系统的个人征信评估标准、个人征信档案的隐私保护力不够、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导致的社会大众的信用意识较低等问题;进而从个人信用意识的提升、法律法规的完善、信用机制的提升等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使得个人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线下征信系统已经不足以满足个人信用体系评估所面临的问题。以芝麻信用等为代表的网络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网络大数据和先进技术优势解决了部分个人信用评估问题,但仍然存在不足。现就我国个人信用评估方法、芝麻信用评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用于个人信用评估的基础数据库;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加大个人信用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个人征信体系是我国信用经济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严肃紧迫的课题。但由于个人征信体系尚处在发展初期,距离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内容还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完善个人征信体系的对策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失信稳罚机制;扩大个人信息应用范围;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培养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征信宣传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信用经济的起步以及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建立和使用大学生信用档案是构建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和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概念进行界定,分别介绍两者的内容和特点.分析探讨大学生诚信档案与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关系,提出完善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对策建议和其与社会个人征信体系衔接构建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信用"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国信用体系也顺应社会需要不断发展。本文以个人征信体系为研究方向,简述我国征信体系背景、现状及与国外发展成熟的征信体系相对比,得到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进程中,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扩大消费金融市场的瓶颈。本文介绍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现状与短板,总结了国外发达消费金融市场的征信经验,并从体系构建、法律规范、信用惩戒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孟方琳  林薇 《商场现代化》2012,(29):100-102
信用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征信环境有利于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构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对启动我国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法制的个人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浅谈信用信息主体权利保护与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菱 《消费导刊》2009,(14):142-143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目前,我国在信用信息收集和使用方面的法律规定还很少,仅有几个地方性法规可以参照。另外,国内尚无对个人隐私信息范围进行界定的法规,也没有颁布对个人和企业信息的相关保护条款。但是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信息权利的申索和追偿、名誉权和隐私保护中的种种矛盾都逐渐凸显出来,尚处起步阶段的商业征信机构经营步履维艰,政府公共征信机构又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法律缺位已经成为信用信息产品市场化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桎梏。因此,我国亟需出台对个人和企业原始信息界定、交流、运用的基础性法规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特别法规,从而达到保护信息主体权益,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相继被运用到互联网金融后,我国征信业发展日趋成熟,配套的征信服务越来越完善。相对于个人征信体系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个人消费信用体系的建设却十分落后。大学生个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对各高校普及信用教育、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机关都带来挑战。应通过新技术完善信用评估体系,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评估机制,政府应出台针对大学生信用的相关政策,并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为打造诚信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郑兴祥 《北京工商》2003,(12):42-4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贷款买房、买车、投资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避信贷风险,建立科学的信用体系已是形势所需。个人征信,正悄然步入中国百姓的生活之中。 个人征信是建立信用体系的基础,它是指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把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大学生在个人征信体系中信用信息不全、自身信用质量较低的情况,本文以个人征信体系中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对大学生信用画像进行分析,并对大数据下大学生征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已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本文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征信建设的现状出发,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征信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多维度立体化征信及大力发展市场化中介服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瑞萍 《品牌》2011,(2):66-67
<正>美国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也是征信业最发达的国家,他们有一套完善的征信运行体系,并以此来保障和规范征信活动的正常开展。美国的征信运行体系涵盖以下三方面:一、高度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公司随着信用市场壁垒的消除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信用行业几乎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经济的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仍在建设之中,需要在时间的过程中加以不断完善。健全的征信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本文将通过探究个人征信的含义,明确我国个人征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完善我国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已逐步过渡到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越来越依赖个人征信体系提供的信用信息的后台支持,目前我国个人全面征信体系建设存在个人信用信息分散零乱、缺乏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个人信用信息管理法规滞后、个人信用信息涉及各方配合性差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提升个人征信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及职权,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集中整合;建立以举报核销纠错内容为中心的动态信息更新机制;完善全面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个人全面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信用信息相关方相互配合意识,完善个人全面征信体系,充分发挥个人信用信息的参考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