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济南金融》2009,(7):81-82
<正>投资者行为通过影响资产定价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传统金融理论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在心理学、决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预期效用最大化和有效市场的研究范式,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重新审视主宰金融市场的人的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解释了众多的市场"异象"。  相似文献   

2.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传统金融学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文章在分析我国投资者存在非理性行为金融想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者教育机制可以有效治理行为金融的非理性问题.同时,通过巧妙地构建数理模型,来分析投资者教育实现证券市场稳定的动力学特征,从而首次在理论上解释了投资者教育对于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而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该理论融合多个学科,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经济现象。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从行为金融角度,以股票市场投资者为对象,研究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投资决策行为的成因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显示:在弱式有效的股票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前期信息认知偏差和后期心理判断偏差是造成其非理性投资决策的主要原因,前者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噪音信息干扰以及投资者信息判断偏误造成,后者是投资者个人心理误判所造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实况,文章从内外部两个层面提出规范监管主体行为,实现理性监管;规范证券中介与上市公司行为,实现理性经营;规范投资者行为,实现理性决策三大对策来减少我国股市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决策,最终形成良好的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预测人们可能的投资行为,在投资中至关重要.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并非是完全有效的.有效市场理论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而这显然并不符合现实市场情况.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所说是理性的,而是不时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左右投资决策,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市场的走势变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如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2007年的全球资本市场泡沫;远如郁金香泡沫,美国的佛罗里达地产泡沫,1987年的黑色星期五事件等.  相似文献   

6.
行为金融是当前金融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它注重研究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各种现象。个人投资者行为分析是行为金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金融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个人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投资组合、策略与交易以及退休储蓄等方面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非理性: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为金融理论是西方国家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它的出现弥补了现代金融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本文重点分析了投资者行为偏差及其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并对行为投资策略作了简要介绍,为金融市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股市投资者表现出显著的羊群行为,心理因素是投资者羊群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情绪、股票历史收益率和股票规模等也是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交易数据,对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文章实证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经济后果。结果发现,投资者情绪与企业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而与投资不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的冲击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绩效的影响表现为"正向影响——负向影响——逐渐消退"的过程。这意味着,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情绪对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恶化效应"与"校正效应"的两面性,而其"总体效应"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上述研究发现对于深入理解投资者情绪影响对企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从微观企业的视角反思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兴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存在的重大缺陷是未全面、系统地研究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变动机理和行为偏差的形成根源,以及它们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从而削弱了模型的解释力。投资者心理偏差随经济周期动态变化,不同周期阶段下呈现出不同态势(方向或强度),使得人们相应产生各种非理性程度不一的投资预期,进而导致资产价格偏离基础价值。而这种偏离又会反作用于投资者心理偏差与经济周期波动,从而相互影响,不规则地循环反复。文章将投资者心理偏差置于经济周期这一宏观背景下,提出"经济周期-心理偏差-行为偏差-资产定价"的研究新思路,以期揭示心理偏差影响下投资者行为与资产定价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机理,打开"心理偏差-资产定价"的"过程黑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社会学、心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传播学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安徽省17个省辖市居民进行投资行为追踪性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典型行为、发生在安徽的民间借贷、非法集资案例的分析,揭示了现阶段我国个体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及心理动因,对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的投资意识不足和狂躁情绪并存现象进行探讨,并给出加强投资者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受政策因素影响显著、股票的市场政策干预过于频繁,致使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过高,导致我国投资者存在较成熟市场投资者更为严重的心理偏差.本文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政策变化对中小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双方皆为理性交易者,信息政策干预不会引发羊群行为,因此不会导致股市过度波动,政策干预短期和长期内皆有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一方为噪音交易者,信息政策干预引发羊群行为,导致股市过度波动.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商业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繁荣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非理性繁荣现象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投机性泡沫.投机性泡沫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致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亏损风险,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针对非理性繁荣现象的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重点,本文就将借助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辅助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非理性繁荣现象中投机性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机制,希望对广大投资者有效认识投机性泡沫的实质,有效规避市场的泡沫风险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4.
储蓄国债发行是国家利国利民的一项伟大决策,在保证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资金充足的同时,又切实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研究国债市场投资者行为,有助于拓展国债投资者客户群,有利于国债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研究表明,稳固投资者行为直接成为影响储蓄国债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储蓄国债投资者行为结构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15.
泡沫、传销效应与股市心理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产生股市泡沫的另类因素,论证了股市投机性泡沫具有自我实现膨胀和破灭的反馈功能。然后从投资者心理特征-投资者认知模式的缺陷、盲目自信、从众心理、追求时尚以及后悔与谨慎的角度,解释了股市泡沫的自我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章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分析了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并运用行为金融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些非理性行为进行分析,力图揭示造成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因素。研究表明,投资者认知偏差和信息不透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我国股票市场的措施是进行投资者教育和完善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会通过影响投资者的行为而影响资产价格。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并不是强有效市场,加之投资者自身的缺陷,比如投资者有限理性及投资者心理等因素,媒体就可能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新闻的准确性及来源媒体的权威性、新闻的发布时段以及媒体报道新闻的频率和持久性都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认识到媒体对投资者行为的不同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新闻,进行理性的投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遵循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的思路,根据陕西省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行为的调研结果,对陕西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在股票投资过程中的行为与投资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我国政策因素以及投资者自身情况等密不可分。且陕西省部分投资者存在缺乏对股票投资相关知识的学习、技术分析能力较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股市中的行为金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股市是一个弱势有效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对指导投资者的行为决策和规范金融市场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中国股市的行为金融现象和处于其中的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者行为个性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中国金融》2006,(5):63-64
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理论是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分析的研究成果,包括主要理论基础和投资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