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进行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吸引外出农民回流,在家乡就近就业,实现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双赢。文章基于苏北农村的调研,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外出农民就近就业意愿。结果表明:农民回流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外出收入所占比例、回家频次、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学生、对当地教育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等显著相关。分析农民工回流意愿,对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很难说是谁第一次提出了“民工潮”的概念,但没有人会忽视“民工潮”现象 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绵不断地涌现出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据统计,现在全国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多达8600万,其中今年以来新增600万,全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已近1.3亿,相当于日本总人口。流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来自农产品主产区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以安徽省为  相似文献   

3.
万千 《发展》2005,(7):20-22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已有一半人口进了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进一步解读数据称“2011年,中国的农民工总量为2.5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其中约有9400万农民留在家门口谋生,但是却离开了土地。”  相似文献   

5.
在中同,农村城镇化道路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流向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果是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扩张。由于我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从土地中走出来的农民不得流人城市进行生活,这样他们只能在很小的范同内进行流动,即“离土”不“离乡”。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重点是收入问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劳务经济增收。近几年,澧县农村劳务输出每年都在10万人以上,年收入约8~10亿元,去年仅人均务工收入就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6%。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责任,完善服务体系,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今后凡是农民外出务工,要为他们保留耕地承包权,免除劳动积累工,财政补贴培训费,解除…  相似文献   

7.
地区发展差距拉动: 我国人口流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口流动迅速增长。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就整体而言,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由于通常人口流动增长都会出现的普遍原因和由于我国特定的情况而形成的个别原因。研究人口流动的迅速增长,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寻找成因。从宏观角度看,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排斥力”和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是人口流动的基本条件,而政策则起着类似闸门的控制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每项流动行为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该主体对流动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与世界诸国人口流动状况不同的一点是,我国人口流动还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8.
喻国华 《特区经济》2004,(12):172-17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四亿人口就有九亿多农民;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曾视为生命的土地,远离了曾经日夜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涌进各地城市,于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农民掀起的“民工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跨省区、跨县市的地域性转移,形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这股潮流被称为“民工潮”。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外出打工者不过几百万,而目前在外流动的民工已逾1.14亿。  相似文献   

9.
据近日新华网报道,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近年来厚待农民“土专家”,规定凡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不管啥学历、啥资历,均可申报职称。获得职称的农民,还将根据所担任的技术工作和技术职称,享受一定的政府岗位津贴。从今年九月份开始,该区已有16名来自各乡镇的果农,开始领取政府每月发给的300元至500元的津贴。读罢这则消息,笔者不由为信州区尊重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土专家”在农村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做法而大声叫好。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因此,搞好“三农”问题,对中国的繁荣富强、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决策》2005,(4):15-15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称呼上的问题,是一个已经多次咀嚼过的老话题。今日之所以“老调重弹”,缘于一位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对“外来流动人员”这一称谓的愤愤不平。当然,从“盲流”到“外来流动人员”或“农民工”,这一称呼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是,面对超过1亿大关的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份问题。民盟界委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遐龄认为,应从生活结构演变的角度认识农民进城谋生,而对进诚谋生人员的称呼可以测量我们对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正确程度。  相似文献   

11.
田南村是吉安县指阳乡的一个自然村,全村32户农户,139口人,有水田300亩、旱土50亩。该村家家有人在外务工,在外务工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0%。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该村同各地农村一样,按人口多少,田地好坏均匀分田,所有耕地分得七零八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等原因,原来那种“分田到户”的经营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田块太散,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机的使用,不利于田间管理;另一方面,“洗脚”上岸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在外就业还惦记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承担…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农村经济形势呈现四个突出特点:第一,“非典”疫情严重影响农民收入。4~6月农民外出务工和农产品销售受到严重影响,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下半年形势改观,全年农民纯收入增幅略高于2002年。第二,农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继续下降,粮食安全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棉花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有了三个伟大的发明:农民吃不饱肚子,发明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这一项发明,我总结了三句话,叫作“邓小平政策好,袁隆平种子好,农民伯伯办法好”。农民进不了工厂,当不了工人,发明了乡镇企业。对于这一项发明,我也总结了三句话,叫作“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不离土不离乡”。农民向往着城市生活,中国人口多,城市拥挤装不下,农民自己造城,发明了小城镇。对于这一项发明,我还是总结了三句话,叫作“工农差别主要靠农民群众自己来缩小,城乡差别主要靠农民群众自己来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  相似文献   

14.
农村问题是本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一大焦点。空前的农村经济危机耸动全国,引发了城市工商凋敝、财政恐慌、农民运动、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因而向为人们漠视的农村骤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心。在举国上下一片“救济农村”声中,“救济农村金融”、“资金下乡”、“资金归农”等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因为此时的农村金融已濒山穷水尽之绝境。本文试就农村金融危机的表现、成因、后果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努力提高集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举峰 《发展》2008,(6):37-37
一、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土地流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确立和巩固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农户的生计不再主要维系于农业,不少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有的务工.有的经商,已经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数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无力从事土地经营和管理,使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特别是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以至放弃田地,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甚至使土地撂荒,浪费资源,影响农村发展。“人动”是“地动”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为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创造了条件。只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争论是当前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化政策准确定位的关键。本着“农民本位”、“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市场正义对其进行辨析,该文断定:农地流转市场化前提是清晰产权或稳定承包权,而非经常性或定期性调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呈现从“有市无场”向“有市有场”渐进转变;“离土不离权”还是“离土又离权”取决于农民自愿与机会成本高低;健全与完善农保,增加补贴,削弱农地保障功能,杜绝以农地换取保障的做法;把握规模“大”与“小”的辩证法,让农民有能力和敢于自觉流转,实现农地适宜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家庭手工业一直是小农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村手工业的作用,理论界已有很多论述。农村手工业到了近代,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发展,它所起的作用也应该与封建社会有所不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作用和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近代中国农村中不仅有农民的家庭手工业,而且有了形形色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与全国经济发展相比,与国民收入比,与城乡居民比,农民的收入确实又存在较大的差距。“三农”问题最根本、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如今的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缺吃少穿,而是货币收入低。这里有一组数据,很能反映农民收入增速减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所谓“三农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现在农村人口的收入,使之走上富裕之路的问题。而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在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基数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收益下降等原因.农业部门出觋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低下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两个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农村非农产业及人口比例在不断扩张,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长点和经济现象。但是,江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工业经济。劳动力转移的这一现象,可以从江苏户籍人口和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