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企业慈善捐赠动机以及慈善捐赠企业所得税收优惠激励机理分析,针对企业所得税制度影响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规模和倾向的问题,提出扩大享受税前扣除的捐赠范围、适当扩展结转年度限制、试行差异扣除比例、扩大享受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范围等促进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推动社会捐赠的税收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完善捐赠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积极性当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捐赠行为十分有限,多数慈善基金组织是以挂靠企业的形式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捐赠、实物捐赠等缺乏相应的税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微观数据,研究我国捐赠税前扣除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影响。研究发现,个人所得税优惠对个人慈善捐赠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慈善捐赠的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税收价格弹性分别为-2.21和-4.36。研究还发现,税收激励对个人捐赠的促进作用在慈善组织发育程度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受教育程度低、男性、体制外工作的个人捐赠行为对税收激励更为敏感,并且税收激励对不同人群捐赠行为影响的差异主要反映在集约边际上。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运用税收政策推动以“人人慈善”为内核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的有益补充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慈善捐赠是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对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增进全社会福利、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税收激励政策是推动慈善捐赠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个人慈善捐赠的发展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税收激励政策体系存在着税收扣除比例较低、一刀切式的税收扣除方式不科学、公益慈...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慈善制度发展较早,其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分析美国、英国与日本三个国家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总结借鉴其经验做法,对于促进我国慈善捐赠发展、税制环境优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我国应从税收优惠弹性、税收优惠形式、捐赠扣除上下限、超额部分延期结转、捐赠扣除潜在成本以及税制结构的完善等角度对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优化,强化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机制,以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贡婷春  纪明明  孙玲玲 《投资与合作》2011,(11):195-195,197
慈善捐赠是对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平衡器.在最近十几年间得到较快发展。税收优惠手段作为激励慈善捐赠的有力杠杆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重视。本文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分析我国慈善捐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完善税收优惠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慈善捐赠事业不断发展,但与之相关的慈善捐赠税收政策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梳理我国慈善捐赠相关税收政策法规发现,我国慈善捐赠税收政策体系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慈善捐赠税收政策体系,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从全局考虑,统筹规划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各税种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征管共同作用,充分保障捐赠者和受赠者权益,从而更好促进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企业慈善捐赠能促进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形式。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完善的捐赠税收优惠制度予以支持和引导。《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应当从捐赠税收优惠制度的形式优化,实行据实扣除和限额扣除相搭配的税前扣除方式,构建非货币性财产捐赠评估规则,扩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保有组织数量等方面完善激励性制度安排,同时从企业捐赠税收优惠监督机制的重构方面完善约束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李鹏洲  李欣 《税收征纳》2008,(12):45-46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从社会中获取的一部分利润以捐赠的形式回报给社会,既支持了社会慈善事业.也可以享受到税收上的优惠.可谓一举两得。今年5月汶川发生地震后.许多企业都向灾区进行了捐赠.因此.像这样大规模的捐赠行为不仅会提高企业的慈善公益意识.也给企业如何开展公益性捐赠获得最佳社会和税收效果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鼓励纳税人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减轻负担,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使广大纳税人进一步了解我国公益慈善捐赠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将历年来我国出台的有关公益救济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策略性慈善捐赠能兼容企业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它将企业的捐赠引向既有利于其商业利益又服务于受益组织或个人的慈善行为。波特以来的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企业如何通过慈善捐赠项目获得收益这一问题,而本文在分析了影响企业“慈善投入”的各种因素后,对企业如何选择最优化的慈善捐赠行为作了深入研究,进而得出了企业慈善捐赠行为选择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1—2015年度我国沪深两市2279家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双对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企业所得税是否影响企业慈善捐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与企业慈善捐赠支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弹性系数区间为(0.066,0.084);净利润是影响企业慈善捐赠支出的最显著因素,净利润增加1%,企业慈善捐赠支出将增加0.22%—0.353%;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慈善捐赠支出没有显著关系;资产回报率与企业慈善捐赠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扩大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作为第三次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我国的个人慈善捐赠水平较低,没有起到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本文对我国有关个人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企业和个人慈善捐赠是履行社会责任CSR所做的贡献,对其进行合理税收规划,现实意义重大。有很多捐赠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让纳税人选择,可以使纳税人降低税收负担,增加财税利益,避免对慈善捐赠事业产生内卷化问题。新疆地区K市一钢铁企业A是山东X钢铁集团100%控股公司,为西部援建计划项目,主要生产型钢和特殊钢等相关产品。A持有A1公司股份100%,主要从事钢材销售等业务。B企业是K市水务集团多种经营公司,X集团控制68.73%股份,其下属子公司D地处乡镇驻地,主营污水处理及相关工程。  相似文献   

15.
何黎 《税务研究》2022,(12):111-114
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进程中意义重大。税收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的重要方面,应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慈善捐赠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什么原因促使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本文结合股价崩盘风险独特视角,试图发现企业慈善捐赠背后的动机。研究发现:慈善捐赠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正相关,这可以用代理问题解释;进一步分析表明,慈善捐赠作为隐瞒负面信息的工具是加剧股价崩盘风险的潜在途径,隐瞒的负面信息最终被资本市场发现,从而引发崩盘。因此,经理人出于自利动机不正当地使用慈善捐赠引发股价崩盘,而非慈善捐赠本身所致。本文同时发现,在信息透明度高的情景下,企业更倾向将慈善捐赠作为隐瞒负面信息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慈善捐赠是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明星"企业作为社会精英和社会标杆,社会大众对其慈善捐赠表现寄予更高的期待,因此,"明星"企业无论出于主动意识还是被动压力,在慈善捐赠方面可能表现得更为慷慨,具有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10~2013年年报中的慈善捐赠数据和财务数据,以及社会媒介中各种企业排行榜数据,实证考察了"明星"企业在慈善捐赠中的示范效应,实证研究发现,"明星"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确实表现得更为慷慨。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性质的"明星"企业比民营性质的"明星"企业在慈善捐赠时更为慷慨。以上结果表明,"明星"企业确实不负众望,在慈善捐赠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示范效应,而且国有"明星"企业的这种示范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为样本,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揭示了民营企业一面有较高融资约束,一面慷慨捐赠的真实动因。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慈善捐赠带来的实物期权累积得越多,慈善捐赠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程度越强。研究结论深化了对我国民营上市企业慈善捐赠动机的认识,并对相关监管部门引导民营企业融资和推动社会责任投资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在传统的生产要素对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已凸显瓶颈制约时,企业将慈善捐赠纳入到经营管理战略体系中,以获取竞争优势、改善企业业绩及提升企业价值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李燕 《财政监督》2012,(5):65-66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积极地展现其社会价值,不定期地开展公益性捐赠。但是企业在捐赠的同时,有必要做出合理的税收筹划,以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实现捐赠效应最大化。本文主要从捐赠主体、方式和年限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合理科学的筹划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