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1995~2011年的天津市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天津市对外贸易依存度每增加1%,碳排放要增加0.25%。从而验证了"污染天堂假说",天津市也是属于"转移碳排放"的城市之一。天津市不存在对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就是说碳排放和人均GDP之间不存在倒U型曲线,而是U型曲线。人均GDP的拐点是在1997年,1997年之后随着天津市人均GDP的增加,人均碳排放一直在增加。  相似文献   

2.
利用吉林省1978—2016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吉林省人均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强度、人均国民收入、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ARDL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均碳排放量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反向调整机制。能源消费强度和人均国民收入对碳排放解释力度最大,其次是工业化水平。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弹性脱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和弹性脱钩模型,研究中国建筑业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呈"U"型右侧上升趋势,暂未符合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的库兹涅茨假说;产业价值创造和减排弹性脱钩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计算了1978年~2009年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数量一直在增加。碳排放强度虽然逐渐下降,但人均碳足迹却不断上升,其中,煤炭消耗的碳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人均碳足迹与人均GDP的关系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呈现出三次曲线关系,而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则现出反比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主题之一,而通过金融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减少碳排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梳理了金融发展、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1971-2014年G20的面板数据,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对减少人均碳排放可能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交互关系。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信贷增长并不能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的协同作用,无助于减少人均碳排放。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资本市场发展能够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协同作用,减少人均碳排放量,而这种机制在新兴经济体中并不存在。因此,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一方面要正视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经历的过程,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进步,尤其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广东省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跃迁状态,并进一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市域人均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绝大部分城市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碳排放集群格局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和路径依赖性。人均碳排放的主导驱动因素是人均GDP,但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增长未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水平提升对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而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VAR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1994-2007年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均碳排放量变化却不是引起人均收入变化的原因;2.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上升,而碳排放量的增加反过来会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但其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3.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能解释人均碳排放量预测方差的很大比重,而人均碳排放量在解释人均GDP的预测方差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是以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缺乏一个碳排放权的有效交易市场,使得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无法通过碳排放权的清晰界定而影响到微观企业的生产行为,使得环境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区域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分析,认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为人均GDP、人口数量和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聚焦十国对华反倾销的涉案产品及涉案行业,测算了1995—2011年间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8个制造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反倾销涉案行业碳排放量和被诉倾销案件数量之间存在一致的态势走向。接着,通过计量回归模型分析了碳排放量与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系数及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而产业结构系数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由此,提出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以期通过降低碳排放的途径,为我国出口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更好应对国外反倾销提供普适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线性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采用200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采用线性面板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发展提高了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倒"U"型关系,对外开放和城镇化程度提高减少了人均碳排放量,第二产业增加提升了人均碳排放量。考虑门槛效应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单门槛,即互联网发展与碳排放是倒"U"型的关系,当地区互联网水平处于中低水平时,互联网发展显著增加了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当互联网发展水平越过门槛时,互联网发展又表现为抑制碳排放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采用LMDI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基于1991~2008年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因素与人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尤其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碳排放量情景预测研究——基于环境规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怡 《经济与管理》2012,26(4):27-30,41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估算1994-2009年中国碳排放量和环境规制强度数据,将环境规制因素纳入到Kaya公式中,构建改进的人均碳排放量分解计算公式,情景预测2010-2020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不同情境下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增幅有较大差异,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颖  张鹏 《经济问题》2012,(4):57-60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向量自回归方法构建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对比性实证分析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索影响系数大小和时期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其次是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我国碳排放量对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冲击反应比较敏感,而对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随时期变化的响应则比较稳定,各变量影响系数在短期和长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计。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城市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三种类型的脱钩模型,对城市化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初步估计。其次,构建了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这种非线性脱钩关系的存在,并探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城市化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脱钩效应非常相似,脱钩现象不明显,主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城市化碳排放强度脱钩现象显著,主要处于强脱钩状态。城市化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几何特征,在城市化率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的两个拐点之间,碳排放与城市化正相关,其它时期负相关。城市化碳排放脱钩状态受人均收入和二产占比因素正驱动,研发强度、外资占比、公交车辆占比和区域等因素负驱动。  相似文献   

15.
正确厘清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长三角节能减排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6~2013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2)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能源强度有降低的趋势;(3)能源结构中高碳能源消费比重的降低有助于碳减排,更多的碳排放亦会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费需求;(4)适当的碳减排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会由高趋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文章基于IPAT方程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问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采用典型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深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中重塑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内部联系成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空间策略。目前城市形态与能源使用、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交通及家庭能源消耗等维度,在城市综合尺度上的研究相对有限。因此,建立城市层面交通、土地利用等形态结构特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理解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制定低碳减排措施非常有意义。文章首先收集2009年全国110个地级以上非工业城市的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人均碳排放强度,进而引入城市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结构变量综合表征城市形态,利用回归模型检验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空间—土地—交通"综合系统的低碳发展框架,以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1995~2012年中国30省份的人均CO2排放、人均GDP与人文发展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30省份的平稳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福利均为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为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资源型省份在取得与非资源型省份同样的经济增长时,将比非资源型省份产生较多的碳排放,同时资源型省份在取得福利水平提高时碳排放有同向变动趋势,而非资源型省份的福利水平与碳排放呈反向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进行统一性分析检验,在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碳排放约束因素,研究1978—2010年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间的数量关系,并得到了实现2020年经济发展指标的最大碳排放量。本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具有统一性,即2020年完成人均GDP发展指标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碳排放约束指标,同样在完成碳排放约束指标情况下也能实现人均GDP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30个省级以上城市1999-2008年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人口密度、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特征与交通等因素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呈“U型”关系,表明适度紧凑型城市有利于控制碳排放,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反而导致碳排放增加;收入水平与城市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在短期会增加碳排放量,但在长期会降低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