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华商》2013,(3):38-44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随着全国“两会”在京召开,“新型城镇化”这一议题戍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双翼  张鹏  王颖 《上海商业》2023,(1):219-222
自“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东北地区各城市正在完成由传统城镇化模式向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变,但其城镇化质量亟须提高,基于此本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下,东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其空间格局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时间演化特点则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国际城市化发展有显著不同,呈现出“滞后城市化”的特征,要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就应当既借鉴国际经验,又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田巧云 《浙商》2013,(13):114-114
“城镇化”概念并非始于这一两年。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闻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就已经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中共十八大报告和2012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义把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当下热词与焦点,而正确撬动其运行的“杠杆”,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我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杠杆”就在于要摒弃以往追求规模扩张,损害农民利益,阻碍城乡融合,破坏文化生态的造城运动,扎扎实实做到“以人为本”,围绕“大多数人”意愿与利益来谋篇布局城乡建设;以“三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导刊》2014,(7):12-13
一、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政府“错位”导致城镇化与民营企业难以协调共进。一是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常常在城镇化中“主导”过度,越界充当主体,导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产生挤出效应。同时政府融资平台又承担着巨大债务风险。二是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缺乏企业和群众的普遍参与,规划更改随意,使民营企业在城镇建设中无所适从。一些地方政府受GDP政绩观的影响,不顾本地客观实际,不遵照经济规律,热衷于“造城”运动,求大求高求洋,提高了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的门槛,加重了城镇化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学者创造的“城镇化”概念诞生以来,我国在城镇化的路上,已经走了将近35年。这三十多年当中,中国一直致力于城镇化事业,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1999-2019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全国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抑制经济增长的阶段;分区域来看,不同地区的情况略有差异,其中东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正“U”型经济效应结果显著,东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右侧,有利于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左侧,正抑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U”型经济效应,但结果并不显著。(2)城镇化水平的直接经济效应尚未显现,但通过建立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得出,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时,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会发生显著变化,即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左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负经济效应,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右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正经济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9.
2005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必须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要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要求,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空间布局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如何以“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破解“三农”问题上各地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采用“村企共建”的方式实现了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集成商”模式来推进就地城镇化,很好地回答了大城市远郊地区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应确定为“科教兴冀、开放带动、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陕西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2760万农村人口中,推动600万人进城落户。因此,研究农民工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从研究城镇化的背景入手,通过构建农民工城镇化的社会成本模型,确定适当的测算方法,以陕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地测算,最终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陈爽 《商》2014,(30):85-85
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不仅能有效推进现阶段城镇化进程,而且能对未来进行预测。选择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两部门下的城镇化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就其理论而言,在于将当前的“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原理运用到城镇化指标体系的考察之中,对两部门作用下的城镇化因素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同时,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两部门的比较研究寻找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城镇化道路,改善城镇化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政策建议,为中国下一阶段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泸州已迈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成为川南城镇群中的特大城市,区域性枢纽雏形显现。未来三到五年,将是泸州市及川滇黔渝结合部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曾冰 《财经论丛》2015,(11):10-17
在我国现行政绩观和相关制度背景下,地方官员对城镇化发展会存在独特的“偏好”,并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地方官员是理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江西省地级市的经验数据,运用倍差法实证分析并定量提取市长和市委书记对辖区城镇化的净影响,发现地方官员对当前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而论证了地方官员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的假说。  相似文献   

16.
城市难留     
陈溪 《市场周刊》2013,(3):12-13
未来的农民是乡村难回,城市难留,他们将向何处去?近日欣闻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人的城镇化”,让人颇感欣慰,足以让人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城镇化本质上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制度设计应围绕“人”展开。农业转移人口是城镇化的主角,流动过程表现为农民“出村”和“入城”,“出村”的关键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入城”的核心是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涉及流向、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等四大环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抓住关键点,否则事倍功半。本文重点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四大环节的关键点,以求推动新型城镇化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思路。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立足农业大市实际,以产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的“两区同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人点和“三化”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合村并居”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有力推动了人口集中居住和产业集聚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德州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行政社区,社区平均人口由原来547人增加到1353人,已建及在建居住社区340个,至少15万户农民搬进了新社区,规划建设工业、商贸、农业各类产业园区876个。德州“两区同建”拓展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开创了一系列农村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民市民化是用“城镇化”还是“城市化”的提法,目前理论界争论较大。笔者认为.城镇化的提法更符合我国实际,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人们对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内涵认识不一致,国际城市化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应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王熙  黄楚兴 《商》2013,(9):245-246
针对云南省山多坝少的特征,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地城镇”发展思路,为加强耕地保护、转变用地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找到了一个崭新的突破口。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城镇上山”战略实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解读,然后从不同方面探索“城镇上山”工作的理念,提出应对问题的策略,为制定、创新“城镇上山”工作的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以促进云南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