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主流经济学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凸显了经济学的科学主义情结和帝国主义倾向,李嘉图恶习已经给经济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本文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对经济学中的历史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论述了经济史和经济学史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学科本身的重要意义,以及经济研究中历史方法的确切含义,并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某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经济革命使人类从狩猎动物和采集植物的游牧生活发展到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使人类建立了奠定各种经济组织基础的排他性产权,提高了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促进了物质和文化的积累和进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细胞和个体的定居出现了人类定居时产生的这些经济学结果,人类的定居是基因定居、细胞定居和个体定居等进化过程的生物学和经济学重演。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古典经济学在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清算和理论与历史的反思,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学铸成如此大错的理论和历史渊源。文章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完美理性和完善市场假定在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中的误导作用,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指出经济学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按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分析和描述世界。  相似文献   

4.
演化经济学的演化与企业技术创新分析的新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演化经济学是近几年兴起的经济学流派。其基本特征就是运用演化分析方法研究动态经济过程。它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技术变迁和创新看作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目前,演化经济学已日益得到经济学界广泛的重视,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回顾了演化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的理论,并分析了演化经济学的产生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何审视生态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到对生态经济学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关系到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本文以此为前提,深入研究生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对生态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层次的升级,逻辑上的升华及其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两次会议上倡导包容性增长,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深远。经济增长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史上从政治经济学到经济学,再到最近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的繁荣与公正、市场与政府的认知的深入过程。强调机会平等的包容性增长正是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学发展过程审视政治与经济离合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学研究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有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借鉴,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建设中有所参考。本文讨论后一方面的问题,即研究西方经济学,吸取其有用成分,促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理解现代经济学   总被引:168,自引:0,他引:168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和经济学家队伍及其结构的变化 ,一些人提出了“经济学本土化”或“创建中国经济学”的问题。我的理解 ,这一提法必须以促进经济科学的发展和解释、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要创建的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对解释和解决重大经济现实问题有用、而又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的经济学体系 ,而不应该是为了求得中国经济学家的某种心理平衡 ,也不应该把获得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奖看得太重 ,视之为衡量是否创建了中国经济学的唯一或重要标准。当然 ,更不能理解为创建一个封闭的、只有中国人才能接受的经济学。我们思…  相似文献   

10.
创新经济学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它正进行着一场范式的变革。互动学习理论、进化理论和制度理论共同影响并导致了系统方法的产生。通过对运用系统方法的代表性理论的考察,可以看到新范式强调非线性、互动学习和相互依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这种对创新过程的有机完整性的理解,有利于克服线性范式过于简化导致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