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沈阳市22个小城镇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等形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现阶段沈阳市小城镇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和居民实际需求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沈阳市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不均衡,居民对现有公共产品的满意程度一般,因个体特征差异产生对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等结论,最后提出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发展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城镇化的稳步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差异,小城镇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以及小城镇公共产品供求之间严重失衡等问题都制约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小城镇发展区域内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下的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供给深刻影响着小城镇各类资源和产业的集聚能力。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综合提要的乡镇统计数据为基础,总结了我国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地区差异现象,分析了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认识存在偏差、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投资结构不合理和缺乏监督约束机制是目前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主要表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还对缓解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困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利用系统GMM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分地区而言,东部、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且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收敛作用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表现为单一门槛效应,消费水平表现为双重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努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11—2013年28个省份的统计数据,通过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方法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财政分权和人口密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进行调整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区域排名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综合技术效率最高,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外,规模效率是影响东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非参数检验的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实施前后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以及四项来源(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以工资性纯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来源为主的农民纯收入显著增加,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的绝对差距在增加的有11个省份,但也有7个省份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缩小,还有8个省份的相对差距呈现减小的趋势,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同时也为今后第二、第三阶段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体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对201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极化指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发展水平处于非均衡状态,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逐渐降低趋势,存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态势;整体和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大,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距;中国整体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极化程度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但各地区极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整体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多极分化和两极分化趋势,其他地区无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量度区域经济时间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1978-2009年来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规律,同时,选取11个经济发展指标,运用主成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测度贵州82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将其分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四...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发展小城镇就必须解决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公共产品供给、乡镇管理机制等一系列障碍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要求进行一系列政策和管理上的创新,包括改革乡镇政府机构,实施政府再造;加强资金筹集,建立多层次筹资渠道;实施市场替代,提高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发挥乡镇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夯实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EKC曲线描述的是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即存在倒“U”型关系。为了了解EKC假设检验目前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方法]系统梳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EKC假说检验文献,以期丰富EKC检验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经济、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结果]各种污染物指标与人均GDP间呈现出倒“U”型、正“U”型、倒“N”型、线型(或“~”型)等多种关系。[结论]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是:(1)研究形成EKC曲线背后的作用机理;(2)合理构建反映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多因素指标;(3)合理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并在研究中引入综合方法;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EKC假说;(4)国内对小城镇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EKC假说检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海南当前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旅游业作为海南省的主导产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在此形势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利于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对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方法]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运用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3个指标,以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为基础,探讨了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结果]从时间维度来看,海南省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从空间维度来看,海南省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并不突出;从市(县)域维度来看,海南省各市(县)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拉动效应持续增长,中部地区增长势头迅猛,北部地区增长缓慢。[结论]不断完善海南旅游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要不断细分和规范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复购率,完善营销及咨询服务体系;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的交流与合作,省内要因地制宜,挖掘各地旅游业发展特色,推动各市(县)均衡发展,以进一步加强海南省旅游支柱产业的作用,并快速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色,是城镇化战略的最大难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点。突破乡镇发展难点的关键是解除制约乡镇发展困境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与乡镇公共产品需求相比、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相比、与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的小城镇相比、与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相比,乡镇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难以满足乡镇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快速成长能力、乡镇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小康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央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一直是一个贫困的、落后的省份,经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极大,贵州尽快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是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和要求。贵州的致富是缩小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差距的重要标志。本文分析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局限,以及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找到适合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从经济增长贡献和人口用地公平出发,构建区(县)建设用地指标配置评价体系与方法,以南京市进行例证分析,为改进地区间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提供思路与建议。研究方法:C-D生产函数、协调度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2006—2014年建设用地扩展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低于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地区经济增长对土地总体依赖度持续降低;(2)不同区(县)建设用地扩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明显差异,建设用地指标过度配置和配置不足现象并存,区际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效率提升空间大;(3)从常住人口总量与建设用地总量来看,地区间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公平性较高,但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变化率的关系显示建设用地指标地区间配置公平性需要提升。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与主体功能定位,兼顾经济效率与地区公平;(2)应引进价格竞争和绩效竞争,提升地区间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余凌 《农村经济》2012,(4):69-72
在构建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2006~2008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进行效率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水平较高,但是个别省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造成多数省份投入无效的原因在于规模效率较低,进而针对绔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19年浙江省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典型要素的时空匹配特征,探讨其匹配的公平性,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浙江省绿色空间与人口处于相对匹配的状态,绿色空间与GDP处于匹配比较合理状态,杭州市的空间匹配度最低,舟山市、湖州市和嘉兴市的空间匹配度最高;(2)浙江省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典型要素的空间匹配与城区分布格局有关,分散型城区比集聚型城区匹配度高;(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浙江省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典型要素的空间匹配度在不断减弱。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浙江省绿色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提高与经济发展要素的匹配度,需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规划,从而使绿色空间匹配度不断增强,更具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1991—2013年中国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资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H-P滤波分析模型,总结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变动情况、公平性状况的周期变化和总体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趋向于更为公平,但是地区差距仍然较大;(2)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人居状况)和社会制度因素(如区域发展战略、政府换届)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彼此构成耦合发展的交互体,其发展普遍存在着一种时空差异。利用加权变异系数、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分析了辽宁省14个城市2001-2012年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及其演变,并从辽中地区、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分区角度对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从时间角度,辽宁旅游经济差异逐渐减小,国际、国内旅游分异明显;从空间角度,辽宁省区域内较区域间差异显著,市际旅游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三方面对辽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深入探讨农业经济与农村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塑常规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建立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环境之间的计量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符合EKC假说,这表明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农村环境质量将呈现先恶化后好转变化态势。但EKC曲线并不意味着污染可以自然而然得到解决,深层原因分析显示只有技术进步及政府对环境问题实施治理,农村环境和经济发展才可实现"双赢"。(2)农村环境质量好转转折点为人均GDP 57393元/人(2000年不变价),目前上海、天津、江苏3省(市)达到了这一门槛,大部分省份离转折点有一定距离。(3)不同发展水平省份EKC假说所处阶段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已呈现倒"U"型曲线,中部和西南地区多数省份接近转折点,西北省份仍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3个维度出发,构建资源型城市均衡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2010—2018年可再生资源型城市(伊春市)和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大庆市)的均衡发展效益。结果表明:伊春市和大庆市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2010—2018年,大庆市的均衡发展效益整体优于伊春市,尤其是经济发展层面和生态保护层面与伊春市存在较大差距;伊春市依托林业生态工程的长期投入在社会发展层面的均衡效益优于大庆市,但大庆市在改善贫困、提升地区医疗保障水平、构筑多层社保体系等方面表现突出,值得伊春市学习借鉴。最后,围绕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对伊春市均衡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及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