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5年陕西、山东、河南、宁夏和内蒙古五省1570户农户和100个村庄的数据,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利用Tobit模型,选择经济异质性、退出选择、社会异质性和性别四个维度来表征异质性,考虑农户和村庄两个层面,实证分析异质性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水平较低,经济异质性中,农业收入和小农水供水量的增加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庄层面的姓氏异质性和是否成立农户用水者协会以及农户层面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是影响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三个重要社会异质性因素;而退出选择对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影响较为复杂,取决于退出选择和集体行动的具体特征;性别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15年陕西、山东、河南、宁夏和内蒙古五省1570户农户和100个村庄的数据,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利用Tobit模型,选择经济异质性、退出选择、社会异质性和性别四个维度来表征异质性,考虑农户和村庄两个层面,实证分析异质性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水平较低,经济异质性中,农业收入和小农水供水量的增加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庄层面的姓氏异质性和是否成立农户用水者协会以及农户层面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是影响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三个重要社会异质性因素;而退出选择对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影响较为复杂,取决于退出选择和集体行动的具体特征;性别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选出全国23个省(市)3 277个农户家庭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户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劳动力流动户4.7%;从劳动力流出地村庄特征来看,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较少,而高污染企业、矿产资源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较多;此外,农户家庭户主特征、农户家庭特征、村庄地理特征对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并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激发贫困农户家庭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得"输血"和"造血"一起运行,助力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4.
在食品安全风险威胁下,农户“一家两制”的个体自保行为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试图从农户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对农户“一家两制”生产行为给出可能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决措施。基于2018年广东千村调查数据,利用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和逆概率加权回归(IPWRA)模型,本文探讨了农户劳动力配置对“一家两制”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和稳健性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带来的挤出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加剧了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但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显著加剧“一家两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偏高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对“一家两制”的影响不再显著。本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减缓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全国4省1 039户农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在规模经营背景下影响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相关因素,进而为改进农业技术培训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文章在控制农户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及地区特征的基础上,将农户分为规模经营农户和普通小农户两类,构建零膨胀负二项模型解决样本数据存在的“零膨胀”问题和“过离散”问题,分析影响规模经营农户与普通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相关因素。结果 是否规模经营、家庭劳动力比例、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等家庭特征变量,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户主特征,乡镇农技员数量以及地区虚拟变量,是影响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重要因素。其中,规模经营农户的平均农技培训参加次数显著高于普通农户,为其1.276倍,规模经营户的农技培训参加次数发生率之比要比非规模经营户高27.6%;家庭劳动力比例对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次数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可能性提高61.3%;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合作社成员参加农技培训的发生率之比要比非合作社成员低26.6%;户主年龄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存在负向影响,户主年龄每增加1岁其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可能性就会降低1.1%;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平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的发生率之比显著提升;而乡镇农技员数量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就地区而言,相对于黑龙江地区,四川、河南地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可能性相对较低。结论 年龄相对较小、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户更倾向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且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政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应当更多地向青年农民、规模经营农户倾斜,且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培训政策。  相似文献   

6.
赵朋飞 《农村经济》2023,(2):136-144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落实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的主要目标,基于欠发达民族地区调研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了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其中,餐饮服务培训对收入的影响效应最大,然后依次为维修与手工艺培训和种植养殖培训;按照民族类型分组研究发现,就业技能培训对少数民族农户家庭的收入影响效应更大。同时还发现,土地规模、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勤劳能力、学习能力、家庭规模、劳动力状况、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均显著作用于农户收入。  相似文献   

7.
由于其居住环境、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村的农户行为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农户,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223个村、2280户农户收入的微观数据,使用两水平农户收入函数模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在农户资本要素禀赋中,农户生产性资本、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力是否接受过培训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劳动力数量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在农户生产经营结构中,种植结构对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农户是否兼业及非农就业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村庄的外部环境对农户收入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关注生产外包服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配置的影响,并着重探讨在考虑农户异质性与环节异质性时上述影响的差异。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在考虑农户异质性与环节异质性情况下,生产外包服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配置的影响机制,随后使用跨度15年的4期面板村级数据与农户数据对上述影响机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外包服务发展对村庄劳动力非农化配置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环节的生产外包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劳动力节约程度对农户的劳动力非农化配置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水稻和玉米的机耕环节、植保环节以及水稻的机收环节在促进劳动力非农化配置中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水稻和玉米的机播环节、玉米机收环节则无显著作用;另外,生产外包服务发展对劳动力非农化配置的影响因农户种植规模差异而有所不同,规模越大的农户,生产外包服务的发展对促进其劳动力非农化配置的影响越小,反而会增加其对土地的附着力。  相似文献   

9.
尊重农户意愿是休耕项目顺利推行及政策可持续的基础性要求。基于重庆十区县353户农户的选择实验问卷,采用多元Logit模型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农户的休耕意愿及其补偿方式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休耕意愿对各种补偿方式具有显著的积极响应;各种补偿方式是农户休耕的主要激励因素,环境意识、青壮年劳动力数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主要个体因素;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平均偏好顺序为社保补偿>现金补偿>就业补偿>原粮补偿,但休耕农户对现金补偿、原粮补偿和社保补偿只存在异质性偏好,对就业补偿除了异质性偏好之外,总体上具有更大的平均偏好。因此,顺利实施休耕项目必须给予农户补偿,补偿方式建议结合农户偏好采取多样化、差异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托管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机理,从土地托管视角考察三大粮食区域农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家庭整体经济福利的影响。研究方法: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托管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该收入分配效应表现出个体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2)劳动力分化能促进土地托管服务的发展和农户家庭经济福利的提升,是土地托管服务促进农户家庭增收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1)完善土地托管服务市场和劳动力就业市场以提升农户的家庭经济福利;(2)加强政策帮扶,保障资源禀赋较弱农户的土地托管服务需求;(3)因地制宜,加强各粮食生产区域之间土地托管服务的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生计多样化成为农村地区消除贫困的重要选择,对甘肃秦巴山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农户生计的多样化水平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对甘肃秦巴山区的385个村庄的1 200个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因素。[结果](1)甘肃秦巴山区农户生计多样化指数越高,农户的平均收入就越高;样本中有9. 25%农户只有一种收入来源,且近1/2农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在0. 1~0. 5,总体上生计多样化水平较低。(2)生计多样化指数的12. 35%变异是由农户居住村庄的外部环境导致的。在不引入村庄层面的变量时,发现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情况、耕地状况、园地状况、固定资产状况、退耕还林(草)对生计多样化有显著影响。(3)引入村庄层面的变量后,发现村庄的高程对外出务工情况,耕地状况影响显著,村庄的收入状况对教育的重视状况的正影响显著,村庄距最近乡镇的距离对教育的重视状况、家庭收入状况的反作用影响显著。[结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种植养殖技能的培训;加大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资金与税收、金融政策等支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加快生态移民进程等促进生计多样化水平提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支付卡式条件价值法(CVM),Tobit模型,分位数回归(QR)。研究结果:(1)69.46%的受访农户对现行生态公益林标准并不满意,农户期望的补偿标准为38.54~48.29元/(亩·年),约为现行标准的3.85~4.83倍;(2)农户的个体特征、资源禀赋、主观认知、政策参与均是影响其受偿意愿的关键因素,其中,林地比重、政策满意度、是否享有政策对受偿意愿的作用明显;(3)若在提升补偿标准的同时制定差异化补偿,相较于新参与政策的农户,应优先提高对原先已参与政策农户的补偿,且林地比重应作为重要参考因素。研究结论:应参考农户受偿意愿,适当提升公益林补偿标准;可结合农户异质性,探索差异化补偿;加强宣传,提升农户森林保护意识和政策满意度;同时,通过公共建设和产业扶持,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2018年12402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Ⅳ—Probit模型,探究了经营规模分化视角下土地转入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转入显著促进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选择存在经营规模临界值,仅当经营规模达到临界值后农户才会提供服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转入与经营规模仅在无合作社提供服务的村庄、平原地形村庄对农户服务供给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进程中,应重视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潜力,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扶持;继续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注重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农户尺度农业碳排放效率差异并揭示多层次影响因素,对提供微观决策支持和推进农业农村低碳高效发展意义重大。方法 文章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在测算57个村庄共861个农户农业碳排放及效率的基础上,从农户尺度分析农业碳排放及效率差异,最后基于多层次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 (1)农户整体农业碳排放效率较低,且示范村中的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高于非示范村农户,示范村与非示范村下同一类型农户的冗余类型及占比和示范村(或非示范村)不同类型农户的冗余类型及占比差异明显;(2) 年龄、务农年限、教育水平和农业技能培训是影响农户农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3)就全体农户而言,乡村振兴示范村、距县城距离和政府支持力度是影响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环境变量,务农年限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个体变量。影响示范村与非示范村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因素有较大差异。结论 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影响因素迥异,应根据村庄环境、农户特征等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从个体创业角度,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研究农村金融多样性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多样性能够有效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促进农户创业是金融多样性改善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机制。基于创业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雇主型创业、涉农创业和生存型创业,自雇型创业、非农创业和发展型创业在这一机制中发挥了更强的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异质性产生原因,发现农户大规模创业主要通过风险管理效应降低风险脆弱性,小规模创业能够同时通过风险管理和收入增长效应缓减贫困脆弱性;发展型创业则在收入增长、风险管理和资本积累效应上都优于生存型创业。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农户创业是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农户风险偏好情境下的异质性讨论仍不充分。为此,在引入农户风险偏好因素后,基于2019年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考察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转移显著提高农地转出行为的发生概率,并且具有明显的农户风险偏好异质性,表现为风险厌恶型农户在面临劳动力供给约束时更倾向将农地转出,但该效应在风险偏好型农户群体不显著。此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出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认为应关注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农地流转的农户风险偏好情境依赖性,疏通农地流转的堵点,助力实现农业规模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基于农业技术培训主体异质性的视角,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差异性进行理论探讨,并利用四川省836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进行检验。[方法]运用O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工具变量法(IV-Oprobit)进行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结果](1)农技培训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培训每增加1次,其采纳有机肥施用等5种绿色生产技术的概率提升3.1%;(2)不同培训主体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具有差异化,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性主体培训对农户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政府农技部门公益性主体培训整体效果优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准公益性主体;(3)上述影响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网络及种植规模的农户群体中也存在明显异质性。[结论] 3类主体开展培训均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性主体培训效果最明显。据此,提出构建多元化农业推广培训体系、鼓励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性主体开展农技培训、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紧密结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江苏省金湖县92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排序Logit模型,讨论了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是否外出务工、是否正规就业和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规教育水平和长期培训共同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而技能培训则决定了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并且技能培训对正规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在正规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农户通过投资技能培训也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具体而言,技能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和工资水平,且长期培训较短期培训作用更大,但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拥有技术职称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劳动力,其正规就业的概率越大,且其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利用江西省东北部丘陵山区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Tobit模型。研究结果:(1)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途径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2)在非农就业水平较高的村庄内,老年劳动力比年轻劳动力具有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在非农就业水平较低的村庄内,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短期内,丘陵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不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急剧下降,当前亟需通过引导长期从事兼业生产的年轻农户退出土地和提高年轻的务农农户的农业生产技能以提高江西省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了解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发现对农户土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以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推动土地流转的实施提供借鉴,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合理充分利用。[方法]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模型,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以及乌兰察布市1 500名农户为调查对象,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受教育年限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政策了解情况、养老保险情况、与亲朋邻居交往频率、土地流转合作组织、土地流转市场以及土地流转程序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具有较高影响。家庭纯收入和土地流转培训对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具有一般的影响。网络接入情况、土地纠纷情况、与中心城镇距离以及土地肥沃度对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影响较小。[结论]简化土地流转程序,入户进行政策宣传与培训。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和更新农户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