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明显具有空间转向特点。  相似文献   

2.
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在解释行动者的关联性以及行动者对发展路径生成与演化作用方面,具有较强契合性。文章基于上述两个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海口龙鳞村这一较早开发的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的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龙鳞村生计路径经历了乡村旅游依托型向乡村旅游脱离型的演化过程。在区政府、村委会、合作社与村民等行动者征召下,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发展阶段的行动者网络逐步形成;然而,受规划不足、产品低端、观念落后、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行动者异议增多并陆续退出行动者网络。在农业种植政策扶持的转换动力影响下,行动者重组形成新的行动者网络,该村迈入乡村旅游脱离型生计发展道路。从路径依赖理论角度审视,该村生计路径的演化机理可从政策性契机诱发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生成、行动者关系嵌入助推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创造、多维结构脱嵌使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陷入负向锁定、理性收益决策解锁推动乡村旅游脱离型生计路径发展4个层面解读。该研究突破了以往多着眼于旅游系统自身的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研究视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优化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计路径探寻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旅游冲突已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现有旅游冲突研究的理论视角的和思维方法存在局限,不足以对这一复杂现象形成系统认识。行动者网络理论善于揭示快速变化的、领域边界模糊的复杂现象的内在机制,为旅游冲突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视角。本研究通过分析旅游冲突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论述行为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冲突研究中的适用性,为旅游冲突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凌 《旅游学刊》2011,26(1):31-37
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强调思维视角上的建构性、社会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与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文章从理论上概述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建构主义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将主要在3个方面:重视旅游现象中话语系统(包括语言和图像)的作用;重视符号和意义的建构;注重研究旅游建构的主体、对象、途径,以及围绕建构而形成的社会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探讨内生式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二:一为简要地梳理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现实意义及其内涵,及内生式发展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ANT)的主要内容和二者关系,并介绍ANT在乡村发展上的应用;二为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实地调研浙江浦江仙华山村,观察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形.最后讨论观察结果,得出启示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6.
陈丽坤 《旅游学刊》2013,28(1):30-38
为了展现"范式争鸣"如何推动旅游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文章首先对库恩的科学革命与顾巴的范式四分类进行了概念澄清,接着以顾巴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论一体的范式观为基础,提出社会科学的"范式连续统"及"范式争鸣"理念,然后以"本真性"旅游研究为例,展现了"范式争鸣"激发理论建构、推动知识发展的历程。最后文章指出:(1)由于研究对象的属性特质,旅游社会科学研究既需要追求"客观"、"中立"的实证—后实证主义范式,亦需要建立提倡"反思"、"批判"、"辩证"、"理解"的各种新兴范式;(2)能够基于相互了解而达成范式间的有效对话是"范式争鸣"的必要前提,为此,旅游研究者应树立基于范式观的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范式争鸣"正是通过多范式视角全方位地发现谜题、破解谜题、建构理论、发展知识来推动旅游社会科学向纵深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李玮娜 《旅游学刊》2011,26(5):53-62
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任何一个旅游者都必须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多年来,国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大量的相关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实证主义范式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进行了回顾,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述;通过对其理论渊源、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以期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相关研究和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重新思考了旅游研究史上曾经得到热议的"多学科介入"问题,其中包括对谢彦君和李拉扬一篇近作中部分观点的辨析。文章认为,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并不是旅游研究跨越多学科介入阶段成长为独立学科的主要障碍;当前制约旅游学科成长特别是导致旅游研究在范式形成和理论贡献方面出现困境的主要因素不是多学科介入本身,而是多学科的表层切入;旅游研究对多学科介入阶段的超越要以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跨学科研究和归核化的努力对于旅游理论的整合有其意义,但是并不能取代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就旅游研究的现实发展来说,要摆脱对相关学科理论的简单应用,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相关学科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实践特别是整合性、基础性、普遍性命题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9.
范式是研究者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世界观,决定着知识生产的过程.方法论是某一种研究范式的体现,也是方法的理论.文章对建构主义范式在社会科学中的演进逻辑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分析旅游世界的本质指出其方法论的合法性基础.从康德和李凯尔特哲学出发,文章指出,旅游世界是一个具有价值建构和带有主观体验的现象和意识的双重世界.旅游世界的本质决定了旅游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不能在本体论上化约人的主观意识;同时指出科学主义立场和价值中立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挑战和问题.最后概括阐释了建构主义运用的两大类方法:理解释义法以及表征研究法.  相似文献   

10.
肖洪根 《旅游学刊》2001,16(6):16-26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范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