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微企业贷款保险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公司利用贷款保证保险、贷款责任保险和贸易融资保险,可以帮助银行分散信贷风险,助力小微型企业融资融资难题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上涨的要素价格,使企  相似文献   

2.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的关键是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在界定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的基础上,根据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性,提出了以融资主体信用风险评价、融资债项信用风险评价、宏观环境风险评价三个子评价体系组成...  相似文献   

3.
当前,进一步加强银保合作,充分运用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促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是商业银行重点探索的方向。业务实践中,部分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信用卡汽车分期保证保险业务,引入双重风控,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保证保险的应用具有加强风险管控、降低信用风险、更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缓释能力更强等优势,因而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和运用。本文在对保证保险及其优势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信用卡汽车分期付款业务(以下简称“汽车分期”)实际,提出了汽车分期保证保险实务操作及要点、合作方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对商业银行合理应用保证保险、加强风险管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涉农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广大农民、种养大户、涉农中小企业及相关合作组织贷款难的问题,而涉农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费率的测算则是涉农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实施阶段的一个最主要的技术瓶颈。本文在信用风险度量术的基础上,利用尹成远教授开发的中小企业保证保险定价机制的费率厘定模型,根据北京市涉农小额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对基于信用风险度量术的保证保险费率厘定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北京市涉农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费率。同时,对北京市实施涉农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提出了两个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市场消费信贷需求和经营性融资需求不断增加,配套的保证保险需求也非常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保险公司尝试开办贷款保证保险。但对于贷款保证保险应当如何管理,业内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贷款保证保险以及相关的其他金融产品必然重新走到台前,  相似文献   

6.
信贷履约保证保险在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在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融资需求日益旺盛,为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以下简称为保证保险业务)既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举措,也是保险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保证保险业务的规范发展,需要充分借鉴融资  相似文献   

7.
信用风险是融资租赁行业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信用风险的内涵,其次介绍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再次对国内外融资租赁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做一综述。最后提出5C方法是将来融资租赁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杨晶晶 《上海保险》2023,(10):57-60
一、我国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市场情况(一)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整体情况从2017年起,我国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以下简称信保业务)提速增长持续三年时间,2017年、2018年环比增速高达58%和47%;但2019年回落至18%,之后,受汽车金融批量坏账、P2P出清、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和小微企业融资等负面因素干扰,加之粗放式发展模式及对信用风险的认识程度不深刻,从而发展信心不足,信保业务保费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又叫违约风险,在融资租赁行业中,主要是指租赁双方没有履行契约中约定的全部或部分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很多企业无法收回租金,使整个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海娜号"事件的发生令全世界震惊,这让我们对其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银行贷款管理"发放——分销"模式的兴起以及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指数化增长,保险公司也成为这一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其在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风险中的角色也饱受质疑。本文分析了保险公司承担信用风险的动因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次贷危机剖析了保险公司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论是传统型保险公司并不具备系统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参与CRT交易却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只有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充分预期信用损失、拥有充分的资本和适当的杠杆率,才能充分发挥保险公司通过参与CRT市场增强金融体系稳定和提高效率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非上市保险公司信用风险动态度量方法。本文对非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动态度量模型PFM进行改进,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估计非上市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和波动率,计算违约距离,作为信用风险大小的测度。以修正后的PFM模型对我国非上市保险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并构建卡方检验分析该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对我国非上市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度量有一定的评价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攀 《河北金融》2020,(5):60-65
2018年以来,我国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监管机构决定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操作层面主要是委托专业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配套发售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从而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推出,得到了市场良好反应,有了一定发展,但至少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完善,比如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信用风险的市场化分担机制、扩大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适用范围、建立完善不良债券处置市场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融资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用风险缓释市场亟待发展创新。不应受金融危机阴霾影响而拒绝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当前我国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交易规模。金融业应正确认识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功能,认真研究市场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价机制,提升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信用衍生工具具有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功能,保险公司在信用保险业务中通过使用信用衍生工具,可有效防范和化解承保风险。  相似文献   

15.
章彰 《银行家》2013,(7):36-38
作为银行主要的业务类型,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产品可循环使用、期限短,周转快等特征,新的资本监管规则是否充分反映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特征,哪些方面还在不断争议之中,它会带动贸易融资业务进一步发展,还是会形成一定的制约。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认识有助于理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思路。供应链融资挑战基于单一偿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的模式贸易融资一般是指围绕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发生的资金和信用融通。根据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特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银行承担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企业为了进出口贸易的需要,以货权、应收账款、动产或出口退税账户作为质押获得融资,银行提供融资即承担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第二类,由融资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承担企业信用风险。银行虽然已为企业进行以贸易为目的的融资,但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在融资环节的介入,如有其他银行提供信用证承兑,有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或保理商参与等,使信用风险承担主体由融资银行变为融资银行之外的  相似文献   

16.
(一)险种介绍。信贷保证保险是指贷款人在保险公司投保后,当贷款人无法正常履约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向银行赔付本金损失的保险产品。(二)主要作用。一是增强贷款信用,提高贷款人偿还能力,增强银行授信意愿。二是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贷款人压力。按照宁波等地的试点情况,按2.5%左右的费率,通过信贷保证保险安排,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供应链金融三种主要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识别,其次,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和银行业务实践,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对供应链金融三种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识别,建立了较完善的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是保险业积极促进国内汽车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既能间接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又能帮助银行管理贷款违约风险.本文通过构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绩效模型,分析得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能间接提高购车人信用等级,并为保险公司寻找新的利润点和融资渠道.最后根据绩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雨 《现代金融》2014,(9):56-56
首先,严把贷款准入关。要立足防范信用风险,加大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推广应用,以分类、评级等工具为抓手做实风险事前管控;准入后要加强贷后管理考核,逐户逐笔明确管理职责。其次,严把客户退出关。要果断进行事实信用风险处置,密切关注集团客户、担保圈、“两高一剩”、政府融资平台、涉及民间融资等领域客户信用风险,盯紧其关联交易、资金流向、货款归行和经营状况,做到有预警、  相似文献   

20.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则可以将风险从资产中剥离出来,不仅有利于丰富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完善风险损失的市场化分担机制,而且可以促进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