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针对土地利用中土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后备资源少,土地开发空间不足,耕地数量每年逐渐减少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要性。并通过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要节约集约用地,达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应铨 《财经科学》2000,(5):111-113
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粗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以及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在坚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科学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模式,并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体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行有偿用地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本文基于烟台地区相关的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烟台市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及耕地流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烟台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等;(2)经济发展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规划决策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文章以临澧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促使地区建设用地增加驱动力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取对影响临澧县建设用地的9个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然后根据回归模型进行通径分析,确定了影响临澧县各类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群  龙花楼  罗明  王军  古志新 《经济地理》2003,23(6):822-825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6.
沈兵明 《经济地理》2000,20(5):72-74
当前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建设用地面临三大问题: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与实际占用面积呈倒置关系;建设用地规划集中使用与现状建设用地分散布局的矛盾;村镇建设发展占用耕地与耕地管制条件下的用地指标矛盾。如何解决上述矛盾所引起的占用耕地指标不足和因城镇集中需要继续占用周边农田的难题,笔认为应在村镇体系规划层次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结合,精心编制规划、科学进行用地功能区别,设置三大园区,并通过农居点土  相似文献   

7.
鲍中标 《城市建设》2011,(3):105-106
1、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占用耕地 在稳定现有耕地总是和人均耕地不下降的基础上,制定全国各省区的土地利用年期总体规划,强化国家对种类用地结构与土地供求量的协调平衡。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应政策及保证措施,以力争做到“人增地不减”。要依法严格控制“农转非”用地,严格规定城乡非农用地标准,加强国家土地管理,防止非法占用耕地,以实现耕地总是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周建生 《经济师》2011,(6):38-3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具体地讲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3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建立土地利用格局元胞自动机优化模型,对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经本文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好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能力。2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从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角度出发,耕地面积应控制性的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适当增加,特别是林地面积亟待大幅提升。3经优化,研究区林地和草地较为集中,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耕地的空间分布大致和现状保持一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均直接与耕地的变化相关,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丽萍  张锐波 《经济地理》2004,24(6):793-796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经济驱动力和地形结构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以杭州市区为研究区,利用近10年的土地利用系列统计资料、遥感解译数据和GIS系统支持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区位原理,经过数值计算,揭示出了杭州市区扩建过程中,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有规律,重点讨论了耕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波动递减过程。并应用区位商数分析了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结论表明:①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最为明显;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递减速率高于耕地面积的递减速率,但菜篮子用地面积却在增加;③萧山区是主要的菜篮子工程发展区,西部是旅游风景保护区,城区发展园林绿地,建设用地向沿江、余杭、下沙扩展。  相似文献   

11.
法学视角下生态用地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上的生态用地不宜采纳生态中心的观点,是指为了保障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功能重要的土地.现代法学上的土地不包括水资源在内,决定了法学上生态用地宜作为国土范畴,才能将生态功能重要的陆地水域纳入其内.耕地的生态条件虽好,但因其实现粮食安全的立法目的决定了不宜纳入生态用地.以实现"粮食换生态"目的的生态退耕地,因不宜作为耕地决定了应为生态用地.只有那些历史上形成的生态条件恶化、只能保存其现状的未利用土地,才可纳入生态用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前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时间、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上存在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区域经济布局、城市化发展趋势、行政区划的调整、人口高峰期耕地保护目标、集约节约用地等,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相似文献   

14.
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难度加大,违法违规用地、侵害群众权益问题易发多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严格执法督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城镇用地空间演化与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建设用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秀琴  阮伟致  江华 《经济地理》2006,26(1):114-117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了近年来广州市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改造缓慢及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低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宜川县199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对宜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处理,探讨宜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2010年,宜川县的耕地大量减少,园地大量增加,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呈缓慢增加趋势;宜川县的生态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园地和林地的增幅最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的服务价值都在减少,牧草地的服务价值略有增加,其生态服务价值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同时期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有明显的敏感性波动,但指数均小于1,说明该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湖南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谢炳庚  李晓青 《经济地理》2001,21(6):723-726
湖南农村土地利用具有类型多样,林耕地占绝对优势,空间差异明显,利用水平不平衡等特点,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耕地数量剧减,土地闲置浪费普遍,土地退化严重等问题,必须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增加农用土地开发利用投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加强土地利用法制建设,建设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20.
陈逸  黄贤金  涂军平 《经济地理》2008,28(6):986-990
文章采用遥感数据,定量分析了1979年—2007年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态势是耕地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急剧增加,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和核心。同时,南通市土地利用程度和综合动态度都剧烈增长,特别是2002—2007年间增速大大提高。交通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变化的重心越来越向大通道附近集中。最后,文章认为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是解决南通市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