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国村庄更新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和研究德国村庄更新规划经验对中国村庄更新和规划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举例说明法。研究结果:德国村庄更新规划处于德国空间规划体系里上级规划的下部和建筑指导性规划中;村庄更新规划既包含非正式规划,也包括正式规划;村庄更新规划的实施过程是累积式的,强调公民参与和跨学科专家的参与。研究结论:德国村庄更新规划中的法律制度、公民参与、系统与前瞻性、土地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等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主要发达国家空间规划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空间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等问题而作出的总体安排和战略部署,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以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十年来空间规划在相关法律、规划机构、规划体系以及规划编制等方面都在延续本国特色的同时有了相同的发展趋势和进展.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整合现有的相关法规,建立合理有效的空间规划体系,协调规划中政府与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建立空间规划的法律体系,加强空间规划管理,针对现阶段国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变革,明晰国土空间规划的观念、体系、任务、方法和实施要求,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要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规划体系建设中处理好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把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作为新时代规划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性方法和前沿性方法研究,创新规划实施的行政、法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产物,既要继承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在内的原有空间规划的优点,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在规划观念、规划体系、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性变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解决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面临的国土空间要素难以快速感测、多源异构大数据难以系统管理、多主体应用诉求难以得到全面支撑等诸多难题。研究方法:系统分析规划管控要素,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架构;建立"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分布式管理模式;通过规则与学习的混合决策,建立未知世界认知模型。研究结果: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了要素全面、内容完整、动态适应、实时更新的规划大数据集体系,提出了数据联动贯通、信息无损传输、情势动态推演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云控平台架构。研究结论:规划数据库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国土空间优化的基础,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的有序建设、科学管理和精准应用是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2006年以来,美国启动了"2050空间规划"研究。该规划构建了美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架构,包括战略框架的总体设计、基础设施远景规划、高速铁路远景规划等专项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规划的研究背景、目标、内容以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区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日本六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总结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演变规律,为中国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与日本的国情和经济阶段相适应,日本的国土规划在规划法律、规划目标、国土结构、国土开发模式以及规划模式5个方面都体现了不同阶段的规划之间相互关联与独立.研究结论:(1)日本国土规划的经验表明,首先应针对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确定国土规划目标和内容;(2)依法进行国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可有效促进国土的有序开发;(3)相对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国土规划实施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外海洋空间规划研究文献梳理,从海洋空间规划的内涵解析、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和陆海统筹等四个方面总结当前海洋空间规划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空间规划跨学科研究不足,规划方法实用型偏弱,技术设备尚不够先进和海洋意识薄弱,陆海统筹研究不够深入。为此,提出应完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加大设备投入,提升规划能力,持续推进陆海统筹理论、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立足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基本内涵、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现代法治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本质就是国土空间规划的"良法"和"善治",应当遵循"良"的价值理念与"法"的完整体系、"善"的思维意识与"治"的秩序机制的总体思路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框架;(2)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良法"体系包括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地方法规规章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规划成果体系,"善治"平台则包括规划编制审批、规划实施监督、规划信息平台和规划工作平台。研究结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逻辑框架,提出完善和健全规划治理体系的具体路径,有助于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现代法治进行顶层设计,以及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治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出国土空间系统认知理论以及完善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创新空间规划协调机制、重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战略构想,探索统一编制、部门落实、层次清晰、功能明确、上下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方法:创新空间系统认知理论,借鉴国际空间规划经验与理念,结合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实践,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系统提出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协调机制、编制体系创新路径。研究结果:(1)设立空间规划委员会,搭建统一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平台,建设完善空间规划信息云平台、规划专家数据库、规划法律体系和执法系统等功能性平台,探索"空间规划统一编制,分部门落实"的规划管理新模式;(2)创新空间规划职能协调机制,跨部门、跨区域、跨行政层级协调机制和空间规划与公民权利协调机制,提出协调不同规划主体之间空间利用冲突的新思路;(3)按照国家"一级政府、一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提出国家、区域、县域三级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分别突出空间保护、空间协调和空间管制功能,搭建"全国规划重保护,区域规划谋发展,县域规划促落实"的国土空间管护新制度。研究结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国土空间的系统认知能力,创新规划思维和体制机制,需要群策群力、协同攻关,立足试点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强化自主创新与集成,加快完善空间规划理论、技术、制度、法律体系,为构建"美丽、和谐、繁荣"的国土空间大格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空间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解决空间问题而采取的政策工具或措施.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空间展望》,对推动欧洲各成员国空间规划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来了如何衔接模式各异的各国空间规划体系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但基于我国目前空间规划呈现多规并存(主要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这幅蓝图的有效实施尚需时日.也可以说,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正在构建之中,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定位面临挑战.借鉴国际上空间规划体系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路径,对实现"十二五"规划蓝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统筹区域发展观为指导,从基础协调、产业协调、环境协调和结果协调等4方面界定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设置包括4个指标组、12个原始指标的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并构建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4年间我国省际农业区域协调度从0.324下降到0.187,反映近10年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在不断扩大。建议通过加强农业区域协调立法、完善农业区域政策、均衡区域农村公共服务和建立全国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等途径,推动我国农业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各成体系,以各级行政区为单位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很好的整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僵化的控制指标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同时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脱节,难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发展方向应是整合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融为一体;重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等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以辽宁省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的基础上,形成了辽宁省生态功能的区划方案,将辽宁省分为3个生态区、14个生态亚区、30个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阐明森林景观资源功能区划原则的基础上,以婺源县为对象,运用理论分析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县域森林景观资源功能区划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相结合及星座图法进行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采用星座图法比利用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相结合方法能得到更为满意的结果,指出了所区划的三大功能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概要分析了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研究的现状,对比研究了国内已有的若干生态经济区划方案,认为生态经济区划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中较高层次的研究工作,且区划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县域小尺度生态经济区划和山区生态经济区划是热点;在方法上应该采取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相结合,鉴于已有的聚类方法的局限性,应发展基于3S技术的、可操作性强、动态的新的区划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浅谈农业技术创新形势下的农业资源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回顾了我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分析了农业资源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关系,针对我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实际,按照区域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提出了发挥农业资源区划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国家,菌物资源丰富。该文依据中国山区山地生态类型、气候、森林植被特征及菌物资源的分布特点,对中国山区菌物资源进行区划研究,将中国山区菌物资源分布划分为12个区域,并对各区域所包括的行政区域、山地生态系统、植被特征、气候特征、菌物资源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作物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综述了作物种植区划理论及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作物种植规模优化与布局优化是作物区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现代作物种植区划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se of peripheral settlement growth in the Greater Frankfurt (Main) region within current debates on global suburbanization. Within Germany’s sophisticated spatial planning regime, Greater Frankfurt’s system of regionalized land-use planning marks an ambitious initiative to contain urban sprawl. Nonetheless, expansive peripheral settlement growth, and socio-spatial polarization remai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ming region. Analyzing state regulation vis-à-vis dynamics of capitalist urbanization and private authoritarianism, we decipher the complex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producing this, at first sight, contradictory simultaneity. We uncover the rationales of local growth politics of autonomou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region’s multiplied institutional fragmentation that undermine planning ambitions to contain suburban growth. We conclude by critically assess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es of suburbanization in Greater Frankfurt and point to prospects for regional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