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东升 《价值工程》2010,29(8):238-239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协调和解决土地征收过程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的一项基本制度,妥善解决土地征收补偿问题,对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入手,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并从合理制定征地补偿标准,丰富补偿方式,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概念、特征谈起,对土地征用制度应遵循的原则、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使人们明白,土地征用是国家行为,国家应依法进行赔偿.但土地征用中"公共利益需要"应明确界定,从而可避免个别人或个别组织为私自利益而征用土地;现行的补偿标准无法体现地块的区位差异,补偿标准应更加灵活体现各地的区别,才能维持农民征地前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开始大量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国家也对被征地农民进行了补偿。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广大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所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对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问题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由于区域差异性,全国各地土地征用补偿并非完全一致,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总体原则下,结合地区实际,对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由于区域差异性,全国各地土地征用补偿并非完全一致,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总体原则下,结合地区实际,对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类之母。但现阶段在土地征收补偿上存在较大的混乱现象。这就使得滥用土地征收权、土地权利人的权益被侵害成了频发事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土地征收补偿进行明确化,并参照国外的土地征收补偿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7.
法律顾问     
修建公路占用鱼塘如何补偿北京市顺义区某村村委会来信说:我们镇建工业区需要修建一条公路,该公路将占用我们村鱼塘13亩,国家需要对这些鱼塘进行征收。其中一个鱼塘没有进行养殖,里面已经没有鱼苗,而另外一个鱼塘尚在使用,里面放养了鱼苗。现在承包户与镇政府之间就补偿问题产生了分歧,没有达成协议。请问,这种情况应当如何补偿,法律是怎么规定的,这类事情由哪个部门管?答:一、关于补偿问题。《土地管理法》只对征占耕地规定了明确的补偿标准,关于其他土地征收的补偿,《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土地使用权补偿问题进行了学理基础和立法依据等方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的补偿权利和补偿具体操作标准进行了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更新是亚洲乃至全球土地资源紧缺国家进行土地二次开发的核心模式。我国香港市区重建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逐步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城市更新运作体系,其中征收补偿是城市更新中实施难度最大、耗时最久的环节。笔者首先对我国香港实施房屋征收补偿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基础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分析其在征收与收购、住宅安置补偿、资金补偿等方面积累的成熟经验,最终针对内地城市更新较活跃的上海、深圳等地在征收补偿活动中面临的现状提出优化建议,为深圳、上海等地城市更新拆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明了土地征用补偿区片综合价格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土地征用补偿区片划分的途径,并对土地征用补偿区片综合价格的计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法律均强调征地是一种国家行政行为,具有一定强制性。但征用土地与没收土地不同,它必须有偿进行,应以补偿为前提。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公共利益最终体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政府的征地行为不仅应重视对失地农民依法进行货币补偿,还应重视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发展,现将我国和国外的征用补偿标准进行比较,找出缺陷并制定对策。一、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在美国,土地征用被称为“最高土地权”的行使,美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根据征用前的市场价格为计算标准,它充分考虑到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不仅补偿被征土地现有的价值,而且考虑到补偿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同时,还补偿因征用而导致相邻土地所有者、经营者的损失,充分保障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加拿大的土地征用制度沿用的是英联邦的体制,加拿大对土地征用的补偿是建立在被征土地的市场价格基础上,依据土地…  相似文献   

13.
于青 《国土经济》2007,(4X):49-51
近年来,随着城镇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镇规划范围的扩大,土地征收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土地征收及补偿行政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土地征收关系到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平衡,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损害各方利益,影响土地征收的顺利进行,从而激发社会冲突。对我国土地征收及补偿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士地使用权是宪法确定的私有财产权,物权法也将土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予以明确保护。既然私有财产权包括公民个人合法取得的公共财产的权利,如土地使用权,那么在涉及对这种私人财产权的征收、征用、拆迁时,就应当考虑补偿。然而近年来,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对土地使用权是否补偿、如何补偿,出现了一些争论。在审判实践中,有关土地使用权的补偿纠纷也时有发生,甚至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有人主张,拆迁只是对房屋进行补偿,不对土地进行补偿,因此,在面对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纠纷时,  相似文献   

15.
必须给被征地农民以合理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颁布实施的《宪法》将第十条第三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建议,增加了补偿内容,无疑是一个进步。但究竟应给予被征地农民多少补偿呢?因此,应在宪法中写入对被征土地的农民给予全额补偿,或至少强调合理补偿。否则,如果仅仅提“给予补偿”,而没有任何可依据的标准,那么,当各级政府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只对被征地农民给予很低的象征性补偿,从而事实上造成对农民的剥夺时,我们就无法判断这些政府行为和法律规定是否违背了宪法。首先,公共利益的范围有大有小:大到整个国家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进行研究,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视,认为在使用传统的补偿模式之外,还可以考虑分期货币补偿与技能补偿模式等多种补偿模式,同时确立参与型土地征收程序等方案,以期为与我国当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征地补偿费是指国家征用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因对土地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损失的补偿.它包括土地补偿费、地面附着物、青苗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征地补偿费,可谓失地农民的"保命钱"和希望.我们通过跟踪审计征地补偿费的收缴、拨付、发放、管理、使用等,达到了跟踪审计的目的,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征地补偿费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为九查九看:  相似文献   

18.
吴洋 《上海房地》2007,(2):27-29
土地利用问题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九大亮点之一,而土地征收是土地利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收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补偿的行为。征收土地是一种国家行为,是法律授予政府专有的权力,除了国家可以依法对农民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征收土地。征收土地不是向农民购买土地,被征收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但必须给予补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拓展土地征收补偿的范围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灶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显然,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仅仅考虑土地被征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被征收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所有人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其他国家相比,补偿范围显然偏窄。  相似文献   

20.
吕华青 《上海房地》2005,(12):30-33
国家高度重视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的补偿问题。2003年1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改进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抓紧研究政策,修订法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征用制度。”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中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确立了公共权利的实施受法律的制约,以及当私有财产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遭受损失的时候应得到相应的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