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证券导刊》2009,(46):18-18
对于通胀形势判断的争议始终存在,如果数据变化支持通胀预期,那么政策方面随时可能有所变动,从而引发市场波动。因此12月份注定要在对复苏的憧憬和对政策调整的担忧中波动。  相似文献   

2.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始终没有消除,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困境。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追赶,人民币实际汇率有长期升值趋势,而当我国可贸易品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下降,这一趋势就通过名义汇率升值压力体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缓解升值压力,即采用温和的结构性通胀策略降低升值预期。这对于稳定我国宏观经济,消除外汇储备泡沫,转变经济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已有的相关研究似乎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工业国与新兴市场国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即通胀目标制在新兴市场国表现出具有改善一国宏观经济的积极政策效果,但在工业国却缺乏足够证据来证实这一点)。本文以采用通胀目标制的所有国家为考察对象,选择通货膨胀率、GDP成长率及其各自的波动四变量作为刻画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代表性指标,运用DID方法并结合Bootstrap检验对此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此非对称性确实存在,此结论对同为新兴经济体、并且货币政策面临变革和转型需要的我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需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察了1999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胀预期、股票价格波动和人民币汇率是影响长期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股票收益率和通胀预期都是衡量企业和居民持有货币的重要机会成本变量,但通胀预期占主导地位。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增加了长期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样本期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效应是造成中国A股市场动荡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至少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和考虑人民币汇率因素,尤其是当前应特别注重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  相似文献   

5.
纪敏  陈崇 《中国金融》2012,(21):60-61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增长趋缓、周期性通胀压力逐渐缓和的背景下,结构性通胀压力应引起更大重视,应将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从总体上看,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不容掉以轻心。从前瞻性指标看,PPI和CPI走势关联度逐渐降低。这一方面缘于PPI、CPI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相关性的差异,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我国通胀压力正由周期性通胀向结构性通胀转变。  相似文献   

6.
陈华  张艳 《上海会计》2010,(5):8-11
宽松货币政策下释放的巨大流动性推动通胀预期不断升温,并通过传导机制向PPI和CPI传递。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通胀预期的关系,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难题。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将逐步发生动态微调,经济刺激计划也应适时退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步走向中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也逐步走向稳健,将向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倾斜,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保持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货膨胀预期自我实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本文介绍了通胀预期自我实现的机理,从国际、国内、政策和市场多个层面分析了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并对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提出了多部门联动、多层面政策措施协调推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宋晓玲  米纯 《征信》2016,(9):69-74
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数据,构建BVAR模型,实证考察中国经济新常态如何影响集合信托预期收益率.研究表明,我国集合信托预期收益率呈现较大的历史惯性,受中期和短期资金市场价格的显著影响,并伴随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而相应调整.不同类型的集合信托预期收益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新常态将通过宏观经济变量的中间传导,大概率使得集合信托预期收益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王博  徐飘洋 《金融研究》2021,498(12):57-74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双重金融摩擦和“双支柱”政策的DSGE模型来探究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2)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3)面对气候政策冲击,包含金融部门风险规避的双重金融摩擦会进一步加剧气候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引发一定的通胀现象,但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对通胀做出过多反应,而应刺激产出,支持绿色发展,推动供需平衡,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引入“双支柱”调控后发现,考虑到经济转型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减弱气候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提高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动态走势是否具有驱动效应,对应着治理通货膨胀的不同政策选择。通过分析1998~2008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和驱动因素,表明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是平抑这段时期国内通胀的有效策略。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暗示,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大幅波动会影响市场预期,造成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大。从长期看,如果人民币继续大幅快速升值,贸易萎缩和资本流出的通缩效应将占主导地位,从而会增加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需要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遵循内外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来调整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11.
Can political interference deconstruct credibility that was hardly-earned through successful stabilization policy? We analyze the recent switch in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by the Central Bank of Brazil (BCB). Brazil is the largest Emerging Market Economy to formally target inflation, having adopted the Inflation Targeting (IT) regime in 1999. In the early years of IT, the BCB engaged in constructing credibility with price setting agents and succeeded to anchor inflation expectations to its target even under adverse conditions such as exchange rate crises. We argue that this effort to maintain IT rules-based policy ended in 2011, as a new country president and BCB board came to power. We then discuss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credibility loss. Our main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 we provide strong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BCB’s shift toward looser, discretionary policy after 2011; (ii) preliminary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shift has affected agents’ inflation expectations genera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costs.  相似文献   

12.
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内含通胀预期因素,通过该规则行事,可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信性和有效性,从而起到稳定公众通胀预期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按照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行事,但多项实证研究表明,附加预期泰勒规则是可以很好拟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本文阐明了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含义,回顾不同学者对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实证检验结论,探究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通胀预期的作用机制,总结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我国通胀预期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理论,各国金融经济学家们对这种新的理论框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过钉住通货膨胀可以减低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中央银行透明度和责任度,从而提高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的可信度,这对新兴市场和转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介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指数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预期与经济、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胀不存在显著影响,而实际通胀存在显著黏性。文章结合对历史上发达国家经济滞胀情形的考察,对于我国当前在治理通胀的同时如何兼顾经济平稳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彭洋  张龙  吴莉昀 《金融研究》2019,469(7):19-37
本文将传统泰勒规则发展为具有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泰勒规则,基于Kim(2004)以两步MLE方法估计了该货币政策规则,并证明了其稳定器作用。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中规则性成分的稳定器作用存在非对称性,在区制一内,规则性成分不存在稳定器作用,在区制二内,规则性成分有较强稳定器作用;(2)货币政策中相机抉择成分可以影响各区制的自我演化概率,在进行相机抉择逆周期调控的同时,又可以引导经济系统转向规则性成分有稳定器作用的区制。文章最后根据该货币政策规则的稳定器作用机制给出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中央银行应该以增大基础货币增长和宽松型窗口指导为直接操作工具,以短期名义利率为中间目标;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应该以提高直接标价法的中美汇率水平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直接操作工具,以短期名义利率为中间目标。  相似文献   

16.
The choices of policy targets and the formation of agents’ expectation have been critical issues for reconsidering monetary policy management since 2008.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valuate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 a New Keynesian open economy in which agents experience cognitive limitations. The (im)perfect credibility of various monetary policies (e.g., a Taylor-type rule, strict domestic inflation targeting, strict CPI inflation targeting, exchange rate peg) may lead agents to react according to their expectation rules, and then create various degrees of booms and busts in output and inflation. Therefore, relaxation of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 has potential consequences for policy designs. Our simulations confirm that the business cycles induced by animal spirits are enhanced by strict inflation targeting. Furthermore, a Taylor-type (CPI or domestic inflation) rule or a credible exchange rate pegging system can improve social welfare and stability in an open economy.  相似文献   

17.
发挥市场供求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是当前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在泰勒曲线的框架下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994—2006年通货膨胀波动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是不敏感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不显著,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没有显著的影响;2007年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推动泰勒曲线向内移动,因此更大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对货币政策传导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有利的,逐步扩大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是适宜和可接受的。另外人民币汇率波动也使得泰勒曲线更加陡峭,稳定通货膨胀所导致的产出缺口波动减小了,因而更有利于货币政策当局追求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胀目标。  相似文献   

18.
We contribute to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risk-management approach to monetary policy by estimating regime switching models where the strength of the response of monetary policy to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inflation outlook and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 Using quarterly data for the Greenspan period we find that: (i) risk in the inflation outlook and in financial markets are a more powerful driver of monetary policy regime changes than variables typically suggested in the literature, such as the level of inflation and the output gap; (ii) estimation of regime switching models shows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US Fed to the inflation outlook is invariant across policy regimes; (iii) however, in periods of high economic risk monetary policy tends to respond more aggressively to the output gap and the degree of inertia tends to be lower than in normal circumstances; and (iv) the US Fed is estimated to have responded aggressively to the output gap in the late 1980s and beginning of the 1990s, and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Mishkin (2008)’s view that in periods of high economic risk monetary authorities should respond aggressively to changes in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while the degree of inertia should be lower than in normal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9.
宋全云  李晓  钱龙 《金融研究》2019,469(7):57-75
基于大样本微观银行信贷数据,本文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导致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增加,且使得在中小型银行贷款的企业成本增加更多。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对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企业如小微企业、私营企业等的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对企业的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企业的银行贷款违约风险反而降低。这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使得银行选择风险评级更低的贷款,符合谨慎性动机。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时,银行“自我保险”动机的增强使得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增加,这在中小型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也更多地转嫁给中小企业。本文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宏观经济波动等的研究提供了微观解释机制,并揭示了政府经济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对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