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CEPA是使香港单方面受惠的双边自由贸易安排,为保证其的顺利和连续实施,有必要建立香港对内地的内部补偿机制。与一般自由贸易区着眼于政府间补偿不同的是,CEPA在政策取向上应采用生产者补偿,考虑内地企业的实际,生产者补偿具体包括了显性补偿与隐性补偿两部分。  相似文献   

2.
区域原产地原则对CEPA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坚 《亚太经济》2004,(3):25-27
原产地规则是CEPA货物贸易的核心问题。区域原产地规则在确立适当的原产地标准、允许进行内部累计、建立相应的内部补偿机制及例外规定等方面,都给CEPA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芳  王胜伟 《特区经济》2007,(12):133-135
CEPA是WTO规则约束下的内地与香港(澳门)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签署的协议,是有着强制法律约束力的自由贸易区规则。在CEPA如火如荼推展之时,如何有效设计争端解决机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现行CEPA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过于原则,有关争端解决模式、管辖范围、程序规则等问题规定不明确的现实情况,通过分析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区域经济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规定,提出进一步完善CEPA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冯邦彦 《特区经济》2005,(10):12-15
2003年6月29日和10月17日,香港、澳门先后与内地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简称CEPA)。就性质而言,CEPA相当于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但是,CEPA与自由贸易区也有重要区别。一般自由贸易区协议通常是一次定型,一经签署就不能随意更改,且往往是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议;而CEPA则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不断扩充,逐步深化,并且将更能体现在WTO总体框架下港澳与内地之间一个国家内部几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的特殊关系和客观现实。在CEPA下,香港、澳门与内地,主要是与广东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快,其最终目标,至少发展至“共同市场”的阶段,达致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能畅通地双向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较优配置。  相似文献   

5.
康定华 《中国经贸》2012,(14):158-159
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工业企业内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客观必然性。针对工业企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这一事实,文章从补偿主体、补偿范围、补偿原则、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补偿的实现应当包括区内(纵向)补偿机制和区际(横向)补偿机制。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为区内机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对于区际补偿制度则缺乏相应规定。区际森林生态补偿建立在生态利益的依存性和行政上的无隶属性的基础之上。其建立需要制定有关区际森林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及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和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7.
当今,“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已经从一个医疗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问题转变成整个社会关注的、公众共讨之的社会问题。本文笔者就医院支付方式改革与展望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CEPA与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汛鸽 《开放导报》2003,(10):12-15
2003年9月6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在北京金帝雅宾馆举行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与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研讨会".参加这次内部研讨会专家,分别来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议围绕CEPA与WTO对两岸四地经贸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机遇、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沿海核心经济区及"一国两制"的互动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CEPA对广西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EPA是自由贸易区的一种创新形式,是中国加入WTO后走向全面开放和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广西作为CEPA最大受益区的华南经济圈的一方,应把握好这一难得的重要机遇,积极应对,在港资进入内地的第二次浪潮中抢占先机,为广西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的动力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赵金龙 《特区经济》2011,(6):143-144
我国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生态补偿在制度供给方面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本文以优化制度为出发点,从提高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机制效率、完善生态补偿财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生态补偿制度供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南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虚拟水贸易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生产的比较优势角度,剖析了虚拟水贸易策略促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从传统产业转移和高新产业发展角度提出苏南实施虚拟水贸易策略的战略思路,最后,分别就排污权分配、补偿机制和政府转型三个方面给出保障虚拟水贸易策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任视角探析内部控制对商业信用融资的作用,以及该作用效果受信誉型信任、个性特征型信任以及制度型信任三种类型信任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影响商业信用融资因素中, 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显著;三种信任维度与内部控制在商业信用融资中起到互补作用。补充检验发现:较之地方国企,中央国企在获取商业信用融资时处于有利地位,且其内部控制质量能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本文丰富了中国情景下内部控制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也为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完善商业信用环境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为了实证考察中国自由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一体化,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方法:应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研究自由贸易区的产业集聚进程和结果,并通过倍差法验证相关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小国先发模式的"CAFTA"改变了"核心-边缘"传统模式负效应,使区域内产业发展趋于平衡,"CAFTA"组建模式加速了成员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研究结论:通过自由竞争机制和成员国政策协调机制减少冲突、避免产业畸形,从而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相似文献   

14.
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1—201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商业信用能提高高管薪酬,但是不能提高公司价值。商业信用和高管薪酬在对公司价值起负作用时存在替代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并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当高管薪酬主要还是以业绩为基础,高管就有足够的动机利用商业信用制造"不真实的增长",从而达到获得高额报酬的目的,但是高管这一行为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商业信用和高管薪酬在降低公司价值的作用中存在替代关系,上市公司要在商业信用制度性安排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之间权衡。  相似文献   

15.
王薇薇 《特区经济》2009,(5):239-242
二战后,美国极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此背景下,贸易调整援助立法于1962年正式被引入美国贸易法,该项立法的救济手段和功能定位都迥异于传统意义上专注于遏制进口的贸易救济措施,它创新了美国贸易救济机制,为受自由贸易不利影响的工人和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调整和救济,并对美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欧贸易流量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中欧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欧洲内部大市场的建成和完善不仅会影响成员国的生产与贸易,也将影响中欧贸易。本文从欧盟成员国的生产和贸易结构调整入手,在引力模型框架下使用面板协整技术,就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贸易效应、生产效应、经济规模及汇率因素对均衡的中欧贸易流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在生产效应和贸易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欧贸易顺差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快速上升,中国工业品遭遇反补贴的贸易政策博弈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工业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两国(贸易体)关于工业补贴政策的关联效应机制,并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工业出口遭遇反补贴的主要特征,对影响机制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中国工业品如何应对反补贴贸易救济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日贸易差额分歧与中日贸易摩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被表面化为贸易差额上的分歧,但这并无法掩盖中日贸易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彼此对于对方都更加重要,频繁的贸易摩擦给双方带来的影响无疑也将越来越严重。中日应该尽早寻求有效的解决出路,包括统一统计方法和口径、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建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19.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缔结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但由于农产品贸易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以及日韩两国实施的高农产品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将是未来三国谈判必须面对的难题。三国应促进农业合作,增加区域内农产品贸易,建立解决贸易摩擦的协调机制,实现三国农业共存共生,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促进区域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e organization of Eastern merchant empir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uropean countries engaged in long-distance trade with the East. Despite sharing the same objectives and technology, Portugal opted for a crown monopoly, England, the Netherlands, and Sweden franchised trade to private merchants, whereas in Denmark and France, king and merchants shared control.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of the crown appears to have been relevant for the monarchs' decision. I provide an economic mechanism to illuminate the historical variation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in relative endowments of king and merchants within each country. I als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control allocation using archival data on labor compensation and shipping technology. Differences in the long run performance of merchant empires suggest a major impact of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