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全球大部分技术来源于少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对各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技术扩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国际技术扩散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包括技术扩散度量的方式、技术扩散的途径及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在数量上更精准地度量国际技术扩散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的技术扩散能够提高几乎所有国家的生产效率,但是与FD I流入相联系的技术扩散溢出效应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一国的地理距离、技术差距、要素禀赋以及政治制度等若干因素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何一鸣 《经济前沿》2012,3(2):23-30
本文回顾了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发现围绕文化资本来解释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以及讨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但非决定性因素,适应文化资本的制度转轨才是经济绩效提高的关键,因此,文化资本中的市场观念在改革开放后被重新激发,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最后基于结论从文化资本理论出发,兼述地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异质性假说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金砖四国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工业与服务业效率差、外商直接投资等变量对各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各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同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而在教育支出、服务业效率、政府消费支出等方面的差距是造成这种滞后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还表明,提高人均收入、推进城市化发展、增加教育投入和政府消费支出对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有显著作用。最后,本文简要说明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结论所蕴含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4.
宏观税负问题是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从宏观税负度量口径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然后从基本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影响宏观税负的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和制度因素等三个因素。文章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宏观税负水平,而且经济与宏观税负的相互作用表明,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应当立足于经济发展现状,考虑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同时又能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必要的调控作用;政府的职能范围和支出结构将影响宏观税负的高低以及微观主体对宏观税负水平的评价;而一国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以及征收管理能力等制度因素则对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归纳为"生产要素分布与流动"、"政策和制度因素"、"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经济结构因素"等四种,并分别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威廉姆森假说认为,空间集聚在经济发展初期能显著促进效率提升,但达到某一门槛值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小,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拥挤外部性更倾向于分散的地理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巴罗(Barro)增长模型建立了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域1978—2008年的数据对威廉姆森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了空间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即没有达到门槛值以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超出门槛值后,集聚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即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显著存在。研究同时还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趋同和发散并存的态势。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靖学青 《经济问题》2012,(3):4-8,87
以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资源的诅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与影响因素关系的新特点。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资源的诅咒"假说并不成立;二是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均与经济增长为负相关,主因是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物质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不再是决定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四是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投资增长的直接作用上面,通过间接的传导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最近二十多年来收入不均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本市场不完美模型和政治经济模型是分析该问题的两大主要途径。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逐渐趋向一致,诸多学者通过更深入地考察了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农场主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制度、性别、人口出生率等多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收入不均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收入再分配、公共教育政策等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但从实证研究来看,其结果与理论预测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迅速,各国文化创意经贸往来无论从范围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在迅速扩张。本文从理论角度和市场角度追踪文化创意经贸发展脉络,梳理文化创意经贸发展程度和阶段,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形式、内容、贸易特点进行统计归类,通过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数据信息,概述了分析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增长特点,深入分析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路径障碍、产品方面的障碍以及法律规则障碍,据此论证了实现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增长关键要素以及制约瓶颈,并从国际视野剖析了未来文化创意经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因,从国际及国内理论与实践角度对于未来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如何克服制约性因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出口导向增长假说的检验一直是有关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文献中的热点问题。大量旨在解释各国长期经济增长率之间差异的经验的横截面增长回归结果显示,反映经济开放度的出口占产出的比例的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稳健的正相关关系,出口导向增长假说似乎得到了证实,但在利用国别时间序列数据对出口导向增长假说的检验却没有获得一致的支持。1978年以后,中国推行开放政策,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出口的增加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上升。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出口导向性增长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这类代表性的文献有Kwan和Cotsomitis(1991)、Kwan和Kwok(1995)、Jordan Shan和Fiona Sun(1998)、沈程翔(1999)和王坤和张书云(2004)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国平 《经济地理》2002,22(1):124-128
该文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出发,指出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应包括:第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第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是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第三,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第四,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提出教学改革的八大原则,即内外结合(洋为中用)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专、博、结合原则、难易结合原则,传统与现代结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进而分别探讨了教材改革,教案改革以及教法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苗长虹  王兵 《经济地理》2003,23(5):577-581
文化转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文章简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文化与文化转向的理解,分析了文化转向得以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经济对社会文化的根植性,提出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开展“文化转向”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channel through which stock market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run. It examines the hypothesis of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s higher growth through its influence on the level of investment and its productivity. The empirical part of this study exploits techniques recently developed to test for causality in VARs. The evidence obtained from a sample of four countries suggests that investment productivity is the channel through which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enhances the growth rate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4.
The growth literature has identified four channels of transmission by which the abunda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can negatively affect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article, I suggest ideology as a fifth transmission channel.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I exploit the geography of Bolivia whose western regions have natural resources that differ considerably from its eastern regions. I find that regions with predominantly extractive natural resources tend to choose redistributive and interventionist rather than laissez-faire policies. Additionally, I identify two effects on growth depending upon the type of natural resource that a region possesses in abundance.  相似文献   

15.
I present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our mandate territories of Lebanon, Palestine, Syria, and Trans-Jordan. In all four areas, the ruling western powers, Britain and France, attempted to introduce inclusive economic institutions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private property. These institutions advanced economic growth in all four regions,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ir growth rates. For example, Palestine had the best growth, even though the British were more successful in instituting inclusive institutions in Trans-Jordan. In Palestine, there was also a huge increase in the proximate causes of growth that did not happen in Trans-Jordan. The paper suggests a refined form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lusive institutions, proximate causes of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clusive institutions will generate economic growth, but at a slower pace. If a country is able to enhance its proximate causes of growth, then the joint effect of the proximate causes of growth and inclusive institutions will lead to much quicker growth.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发展观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树立和落实了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因应发展观的演变,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在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驱动力量。我国新近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必将在人文与社会因素的深化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五个统筹”的经济地理研究、新型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研究等四个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重点工业行业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菠阳 《经济地理》2012,32(3):82-88,106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工业地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选取了1993—2008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四个工业门类:电子信息制造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深入刻画了四个行业空间变化的历程及现状分布特征。这四个行业从一定程度上均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空间分布从"遍地开花"到向沿海省份集聚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原因,广东北部山区与广东其他区域经济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北部山区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本文从北部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入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山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培育广东北部山区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50,自引:1,他引:149  
金煜  陈钊  陆铭 《经济研究》2006,41(4):79-89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re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by incorporat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rade openness in growth model in case of Pakistan. We have used time series data over the period of 1987–2009. We have applied structural break unit root test to test the integrating order of the variables. The structural break cointegration has also been applied to examine the long 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The long 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is validated in case of Pakistan. We find that corruption impedes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dds in economic growth. Trade openness stimulates economic growth. The causality analysis has exposed the feedback effect between corru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same inference is drawn for trade openness and corruption. Trade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are interdepend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anger causes economic growth implying supply-side hypothesis in case of Pakist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