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由于清教主义自身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存的复杂性,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认同、接受与怀疑、超越共存,他一方面肯定了宗教思想与价值,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清教社会对人的精神的负面影响。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表现出他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接受与怀疑。他的接受反映在研究人道主义及灵魂的再生方面,而他的怀疑则表现在揭示被清教伦理道德压抑的人性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好小伙布朗》是美国作家纳赛尼尔·霍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反映了17世纪美国盛行的清教思想以及当时清教徒迫害异端的罪恶行径。本文探究了小说所体现的霍桑的宗教思想:霍桑对某些清教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清教徒残害女巫和印第安人行径的批判谴责。  相似文献   

3.
从自然主义的人物塑造观、人物塑造形式的多样性、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相关性以及典型人物的剖析等多重视角评价约翰.斯坦贝克在小说中的人物创作,可以整体把握其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美学追求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批判了封建主义的腐朽,揭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弊病,既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波助澜,又为人类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把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的创作有很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本文就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方法作出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莎士比亚名著《李尔王》中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中的相似点,并通过几组比较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他那个年代罪恶的认识和领悟。这其中包括李尔王对科迪莉亚的误解以及葛罗斯脱的反抗;李尔王的真疯和爱德伽的佯疯;瞎子与明眼人,两种类型的悬崖以及剧中人物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世界名著,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因为莎士比亚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运用了多语体类型,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韵味,同时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容易把握作品的脉络,抓住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论文主要是针对《哈姆雷特》中几种不同的语体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对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道义论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中建构起"内在于善"的正义理论。内在于善的正义理论力倡:建基于善的正义并非优先于善,在社会诸美德词典式排序中也非占据首要位置,这种正义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基础是构成性或主体间、主体内的自我观,社会正义的分配原则只能是以社群为道德基础的差异原则。  相似文献   

8.
《李尔王》是当今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剧作。因为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剧中的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了老一辈兴衰原因,新一辈的忠贞与奸诈。该剧通过两人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莎士比亚通过对其理想人物考狄利亚的刻画,谴责了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友情和爱的世界。使人间更加美好。该剧《李尔王》对当今社会也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教是英国宗教改革后期的产物,随着英国清教徒移民美国,清教也传入美国,并对美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清教教义是在继承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的,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清教主义在塑造美国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学者们归纳的美国民族精神如勤劳节俭、讲究信用、崇尚民主、注重实际、强调个人价值等与清教主义精神相吻合。因此从宗教的视角探讨美国的民族精神及其根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美国民族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红字》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描写了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在波士顿经历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成功之处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象征主义构思和对人物的深入心理描写。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解析小说中丁梅斯代尔牧师的性格,探寻他命运最终毁灭的三部曲:自我的出窍,超我的惩治和自我的毁灭。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离骚》与《史记》进行比较,从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类型的选材两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共同的批判精神,以求窥一斑见全豹.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40年代,在西欧爆发了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划时代的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次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革命是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开始的。这件外衣便是清教运动。清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清教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它不是一场纯意义上的宗教运动。它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信仰和传播清教对抗国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动员其它阶层和人民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我们可以从清教运动发生的原因看出这场运动的这一性质。清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电影《夜宴》为例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该片在主题上的偏离导致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对原作《哈姆雷特》进行了重大改造。本文认为对莎剧的改编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追求神似,在主题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14.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小说描述的清教社会是一个荒诞的世界,畸形的不合理的婚姻被看作是"合法"的,纯真美好的爱情被玷污为"非法私通",追求自由的天性被无情压抑。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清醒认识到了现实的荒诞,并敢于做命运的主宰者,反抗荒诞世界,捍卫人性尊严,追求自身幸福,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海斯特正是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所描述的"荒诞的人"。论文运用加缪的荒诞哲学理论探讨了海斯特这个经典人物,确立了她的反抗天使形象。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的人物创作中克服了戏剧形式的限制,巧妙地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把深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使他笔下的人物成为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富于理想但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悲观失望,勇于行动却又忧柔寡断,勤于思考但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哈姆雷特的多重性格,特别是忧郁性格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己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约翰·班扬在《天路历程》中把宗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把具体的社会现实赋予抽象的宗教理想。小说中的地点、人物、事件、寓言均取材于班扬生活的时代或亲身经历。班扬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角色塑造,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18.
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里,鲁敏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城市平常人物的平常生活,揭示城市现代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生存困境,对人性与存在本质进行了尖锐的追问。作为一个时刻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的作家,鲁敏的城市批判小说在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中含着先锋性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了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剖析了作品中对三大人工说服手段、修辞格以及修辞韬晦性的运用,深入探讨了莎翁对剧情的精彩谋篇、对人物的鲜明刻画以及对主题的精心安排,揭开莎翁作为一代修辞大师的面纱,由此进一步论证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复兴,也丰富了莎学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用情至深,语言优美、精练,既有传统诗歌的影子,但又摆脱了传统的限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极富有韵味和节奏性,而其节奏又恰好突出了在意思上表达重要的词,因此,他的诗读起来非常悦耳而且意思明确。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意象比比皆是,对它们的解读是理解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