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小伙布朗》是美国作家纳赛尼尔·霍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反映了17世纪美国盛行的清教思想以及当时清教徒迫害异端的罪恶行径。本文探究了小说所体现的霍桑的宗教思想:霍桑对某些清教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清教徒残害女巫和印第安人行径的批判谴责。  相似文献   

2.
霍桑是个虔诚的清教徒,祖先的清教传统影响着他的一生,也是他大多数作品的主要素材。但他在对祖先宗教狂热的反思中,又表现出对沉闷压抑的清教氛围的强烈不满。在思考人的生存价值这一重大命题时,深受到超验主义的启发。最能表现他这一纠结思想的作品,当然是代表作《红字》。但《红字》又不是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的简单糅合,而是游离于两者之间的痛苦挣扎和追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霍桑思想中不断冲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成就了《红字》既充满"原罪"意识又透射人性关怀的矛盾主题,也构筑了其既低沉苦闷又激情四溢的诗意语境。  相似文献   

3.
《教长的黑面纱》作为霍桑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寓言性的创作。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的"黑面纱"现象的分析,反映了作者对清教积极与消极共存现实的探究与思索。  相似文献   

4.
美国 1 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alHawthornel )深受清教思想、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的影响 ,善用象征手法 ,作品的主题复杂多义 ,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红字》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本文通过对红字A的象征意义的探讨 ,阐述了作品单纯情节之下多层次的复杂的主题思想。含蓄的风格 ,深刻的寓意构成了《红字》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浪漫世界。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超越了清教传统的原罪思想,从生命本身来关注人性的危机.霍桑反对以理性规范戕害他人的医生齐灵沃思,也不赞同以上帝名义逃避责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只有热爱与敬畏生命的女性海丝特才成为他歌颂的中心.与灰色阴森的现实背景相对比,海丝特胸前鲜红的A字不再是耻辱的标志,而是生命的象征.同样,作为爱的结晶,无拘无束的女孩珠儿与自然为伍,宛若林间精灵,完全成为了生命的化身.  相似文献   

6.
《红字》是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之作,本文试通过探讨四位主人公的追寻之路——白兰的追寻女性独立,丁梅斯代尔的追寻宗教与人性的统一,齐灵沃斯的由追寻家庭归属感转而追寻复仇,珠儿的追寻父爱,来体会霍桑在小说中流露的对于女权主义的支持和对清教主义的排斥以及对于人性本善的赞美,进而理解小说的主体思想,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要想得到救赎只能通过行善。  相似文献   

7.
《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是霍桑的短篇小说,讲述古德曼·布朗离开他的村庄去森林,经一位拄着蛇形拐杖的神秘老人引导,发现了他敬重的人在参加恶魔聚会,其中甚至有他的妻子费丝。从此布朗对任何人和事都充满了怀疑的态度,直到死去。文中处处可见作者精巧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8.
从《红字》看霍桑的超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独具一格。同时,霍桑也是一位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是他们之中的一位杰出代表。1850年出版的小说《红字》是霍桑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代表了他创作中的最高成就。本文从肯定个人的自立、回归精神的家园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来探讨《红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与超验主义哲学一致的思想,以期进一步挖掘这部杰作中文字背后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对海斯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诠释了清教主义对人们精神上束缚、压制以及女主人公海斯特对真爱、自由的勇敢追求。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40年代,在西欧爆发了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划时代的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次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革命是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开始的。这件外衣便是清教运动。清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清教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它不是一场纯意义上的宗教运动。它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信仰和传播清教对抗国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动员其它阶层和人民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我们可以从清教运动发生的原因看出这场运动的这一性质。清教…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尔·霍桑的《红字》是19世纪的经典小说。它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为题材,揭露了当时宗教、法律的残酷,影射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宗教和道德的欺骗和虚伪。文中以一段交错的恋情,从清教、人性和良知复苏等多角度描述了17世纪的美国的宗教、人文、历史情感等方面的画面。其主要人物赫丝黛、丁梅斯德、齐灵窝斯在情节的发展中不同的接受了来自礼教和良知的拷问。他们是红字中的殉道者,为情感爱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故事的结尾他们都接受了不同的殉道和良知的救赎。  相似文献   

12.
小说《红字》中色彩的运用及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霍桑是一位非常有艺术天赋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立意深刻,充满想象力,而且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霍桑十分擅长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引发读者进行道德上的思考。《红字》是他最为经典的长篇小说,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与艺术特色。《红字》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反映了小说中主人公的个性与命运,深化了主题思想,而且每种色彩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使作品充满艺术气息。  相似文献   

13.
叶陈刚 《新智慧》2004,(8B):3-4
从社会经济与伦理道德发展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推崇道德至上,用伦理道德规范经济活动。当时社会的经济思想从属于伦理道德思想,“道德人”成为社会的主导,从商服务经济被社会所轻视。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重农轻商”、“重农抑商”思想的道德根源。  相似文献   

14.
无法解脱的困境——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无名的裘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淑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形象的典范。哈代对淑反对父权制的刻画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同时小说中男性观察视角和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女性主义意识和父权思想共存是哈代对女性的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淑都注定无法从困境中解脱。  相似文献   

15.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讲述了女主人公爱米丽在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实相冲突的狭缝中,同她的心上人相爱但最终又毒死他并与其尸骨共眠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最终精神失常的形象.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在于美国南方文化传统的清教主义思想下的父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清教是英国宗教改革后期的产物,随着英国清教徒移民美国,清教也传入美国,并对美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清教教义是在继承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的,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清教主义在塑造美国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学者们归纳的美国民族精神如勤劳节俭、讲究信用、崇尚民主、注重实际、强调个人价值等与清教主义精神相吻合。因此从宗教的视角探讨美国的民族精神及其根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美国民族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约翰.福斯塔夫爵士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最为著名的喜剧人物,几百年来,中外文学评论家对该人物形象做过大量针锋相对的批评,但鲜有批评者将福斯塔夫同莎士比亚对清教的批判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莎士比亚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约翰.欧尔卡苏爵士(1360或1378?-1417)完全颠覆性的描绘,有力地表明了他对清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伯特·斯宾塞从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类似出发,采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的:社会有机体论,主要讨论社会的结构和运行;社会进化论,主要讨论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推广应用,即国家政治观、伦理道德观和自由观等。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尤其是伦理道德思想,构建了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本文以辨证的观点,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合理内涵加以揭示和探讨,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德育中引进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其超越时代的永恒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霍桑在《红字》中反驳了富勒的个人主义、自我修养崇拜及独身观念,颠覆了爱默生传统的婚姻观,隐晦地表达出他在女性问题上对超验论者的反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