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沉默权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试图对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蒋敏露 《时代经贸》2007,(2Z):123-124
随着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沉默权成为了我国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认为沉默权符合我国国情及刑事诉讼发展的国际潮流,主张在我国确立沉默权规则;有的学者提出我国司法人员缺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侦查技术条件落后等司法资源不足,应当缓行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沉默权进行分析,试论沉默权在我国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对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浅谈沉默权     
沉默权制度源自于“米兰达”规则,他赋予了被追诉者“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的权利.此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保障了被追诉者的人权,但同时一定程度上损害被害人的权益.如何更好地确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既是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也是顺应民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浅析沉默权     
李正  刘钦 《时代经贸》2007,5(6X):172-173
沉默权(The right to silence)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在利尔伯案件中,利尔伯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并且得到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从那时起沉默权就成为英国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后来,沉默权在大多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中予以确认。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而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却迟迟没有建立,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过的许多法律文件所确认.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中还未引入沉默权制度,但沉默权作为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一项有力措施,已逐渐被我国所认同,并必将在法律上得以确立.应当结合我国法制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好沉默权的本土化移植,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6.
侦查程序中的沉默权是沉默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分析中国现行侦查模式的缺陷,明确沉默权制度在刑事诉讼方面所具有的价值,阐明沉默权制度在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方面所发挥的突出作用,从而指出在中国侦查程序中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沉默权的概念和起源,论述了在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可能性,并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项刑事政策的准确内涵是制度完善的基础.明确该项刑事政策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准确把握“坦白从宽”与“沉默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制度完善的关键。司法实践中该项刑事政策运用中出现的不能实际兑现,严重影响了该项政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坦白,从总体效力上都应从宽处理。在刑法中应明确规定坦白为法定从轻处罚情节。  相似文献   

9.
加强对人权的保障是现代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刑事证人权利保障是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行法律缺乏对证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机制,导致中国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率极低,严重影响了案件事实的查明,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因此,要化解证人出庭难问题,必须完善对证人权利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李龙 《江南论坛》2001,(4):31-33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一项重要保障。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对沉默权作了规定,有些国家甚至直接规定在宪法中,使其上升为公开的一项宪法性权利或者说是对公民权利的一项宪法性保障。所谓沉默权,主要包括以下含义:一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侦查追诉人员或审判人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二是不得因被告人拒绝回答或保持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三是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一方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的言词或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是保障人权、实现平等的重要手段。本文分别从沉默权的定义、建立沉默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入手,结合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讨论引进沉默权的制度层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是保障人权、实现平等的重要手段.本文分别从沉默权的定义、建立沉默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入手,结合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讨论引进沉默权的制度层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有辩护的权利,辩护权可以自行行使,也可以委托律师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在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服务,但是对律师“刑事辩护人”的地位并没有明确.立法不利于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定位,没有客观体现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也不符合刑事诉讼法律发展的国际趋势,因此,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的修改中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基本的程序法律制度,是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学习刑事诉讼法,要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特别是要重点掌握刑事诉讼的管辖、证据以及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程序等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刑事司法实践,以探索进一步健全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物权是直接支配物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农地使用权”是对目前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直接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土地权利的规定过于单一,对土地权权利的合理流转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应在农业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农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并充实和完善农地使用权的具体内容。以他物权自由流通为理论基础,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地使用权进入流通领域,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与此相适应,还应完善土地所有权制度,建立健全更严格的土地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中的原则、制度是为了给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诉讼参与人事提供从事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根据。在各种原则、制度中,收集、审查、认定证据的原则、程序和规则最为重要,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并决定着刑事诉讼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刑事诉讼活动就是围绕着收集、审查、认定证据而进行的。收集证据的行为不合法,必将导致违法证据的产生,而在审查、认定证据时不排除违法证据,也不一定会影响刑事诉讼的正当和效果,使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有损于司法的公正性,失去法律的权威。因此,实行违法证据排除制度并确立适当的排除原则,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司法的公正,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的法治社会观念。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判决确定为有罪的情况下,根据法律应推定其无罪,井以此设定其诉讼地位、诉讼权利,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8.
吴炜 《经济师》2006,(2):52-52,57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未调整好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而退休年龄是调整这一对应关系的关键点,为此应改革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制度,从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角度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相似文献   

19.
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体现了诉讼地位,诉讼地位的正确定位又影响着律师的权利大小。目前我国的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过低直接影响着执业的权利及其我国刑事诉讼后续阶段的控辩平衡。因此必须在刑事诉讼法中直接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辩护人”的法律地位和赋予律师相应的执业权利,比如律师在讯问时的在场权和调查取证权。  相似文献   

20.
八世纪以来的日本刑事诉讼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法律制度的历史。现行日本刑事诉讼制度,更是通过对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移植”并成功“嫁接”而形成的。“法律移植”的成功对日本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透过刑事诉讼制度本身,探析了日本成功移植外国法律并本土化的原因,并追溯支撑它的法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