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球化的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微观分工的理论,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脑体产业分离的重要趋势,分析了脑体产业分离和脑体产业再分离的内在原因,既而指出了脑体产业分工在地域上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脑体产业分离的全球化时代,企业如何应变局势,如何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融入全球分工网络。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本文利用微观分工的理论 ,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脑体产业分离的重要趋势 ,分析了脑体产业分离和脑体产业再分离的内在原因 ,既而指出了脑体产业分工在地域上的规律。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在脑体产业分离的全球化时代 ,企业如何应变局势 ,如何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以及如何融入全球分工网络。  相似文献   

3.
产业分工细化与经济中介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中介作为产业分工细化的产物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分工利益的获取。本文运用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分析经济中介从产业分工中内生的原因及条件,讨论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中介服务的特点以及分工网络对经济中介业发展规律的影响,并试图对经济中介的产生和现代经济中介业的市场结构提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由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产业内分工,沿着全球化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密型环节提升,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而便捷的途径。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进行了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指出中国的加工贸易目前已进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对影响加工贸易升级换代诸因素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当代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问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的格局。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并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纺织服装业定位成战略性产业,从战略角度看,加入WTO后,作为中国的一个成熟性产业势必要完全融入进世界纺织服装经济体系中去,这就客观地要求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国纺织服装业在诸产业部门中是最早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产业,但由于多年来产业的主要精力是发展出口贸易业务,还没有用国际化经营的观念来指导全行业发展开放型经济。现代经济科学赋予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基本上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世界公认标准建立运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企业生产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完成。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实现国…  相似文献   

7.
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由于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中中、中外、外外之间的立体交叉竞争。即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独特画面。世界产业的信息化、全球化、环保化趋势对中国产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促进中国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对于制造业本身而言,必然表现出“多元化、多技术、多层次”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湖南师范大学刘茂松教授的专著《模块化垄断结构企业模式研究——基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产业组织范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垄断结构企业新范式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鲜明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1)理论体系完整。专著针对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产业内横向分工这个主轴,把模块化与垄断  相似文献   

9.
基于专业化的供应链产品内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镭  张媛媛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35-37,50
在生产全球化的趋势下,供应链产品的分工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原有纵向和横向分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供应链产品的内分工模式.这种分工模式是专业化生产不断细化的必然结果.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链产品内分工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新型分工模式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链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分工,分工制度安排的优化与产业链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链中分工制度安排包括:企业分工、准一体化契约分工和市场分工。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决定分工制度安排选择的主要因素,成本与收益的变化又决定了分工制度安排的进一步整合。通过实施不同的产业链纵向关系可以实现不同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与整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如何看待OEM”在服装界成为一个思考乃至争论的热点。所谓OEM,英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缩写,全称为“原始设备制造”,是国际化分工的产物。OEM之于服装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起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做OEM还是做品牌的反思。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OEM究竟能走多远?本文试图通过服装业关于OEM的探索,对战略机遇期即将到来之时的产业创新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间分工是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本文基于长三角地级市企业数据,在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用E-G指数测算了长三角二位数产业的集聚程度、三位数产业集聚间的分工状态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溢出效应,从中揭示了产业集聚间分工对整合离散的产业集聚,形成长三角地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间的分工通过三个步骤锁定地区竞争优势:①产业集聚内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使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离散化,进而导致次级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形成,并产生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②随着分工的深化和趋于稳定,地区专业化水平进一步获得提升;③在区域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原有产业集聚被锁定在区域溢出效应明显的区域,形成广域的产业集聚。以上过程的累积循环形成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一个人格化的通过分工、协作与协调实现生产的实体组织,它是生产性与组织性的统一。企业起源与发展的动力起初可能来源于生存的压力,后来是追求分工经济利益的欲望,企业直接起源于社会协作的困难,其实质是在一定分工、技术和制度条件下的组织创新,作用机制是企业内的分工与协调和企业间的分工与协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企业的边界无非就是企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相似文献   

14.
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是避免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前提条件。在搞清楚如何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融入该体系后如何发展问题上,就需要对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有一个充分认识。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驱动类型有生产者、购买者和混合型等三种动力机制。不同驱动模式下产业集群形成方式、市场竞争规则和升级轨迹等也是不同的。本研究在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理论论述中,结合诸多实证分析,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应该如何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中谋求产业升级,从而最终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5.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环氧树脂行业日趋成熟,个企的加入促进了产业技术的飞跃,行业自身的结构高速使企业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同时,行业分工更为明确、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展。预计2010年,生产能力交款达到130万吨/年,接近全球的一半,成为世界环氧树脂大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在任何企业里面,只要有分工,就会有矩阵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如何冲破"瀑布效应"的难题。本文建立了一个价值网络分工深化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分工水平是产生瀑布效应的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要突破瀑布效应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必须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组建立自主发展型的价值网络,推进分工深化,才能摆脱价值链被俘获的处境,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权。本土的产业链系统集成商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需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选择具有一定分工迂回程度的产品,发挥分工带来的新比较优势,才能逐步实现资源和能力的积累,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政府政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新兴古典企业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企业组织演进的分析框架,对企业集团这种网络组织的组建动因进行解释,并对江苏牡丹汽车集团基于分工的企业集团重组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作为组织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对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从学理上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给全球化带来的四个特征性事实;在从要素特征、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分析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的驱动力量后,指出由GVC来主导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国际技术前沿的实施机制;进一步,本文探究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最后指出,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内涵的竞争方式,与自身的国情和优势相结合来发展国内价值链,应该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在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基础之上的经典的企业组织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了动摇。团队生产、多任务的小组(或者个人)的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在企业中出现并不断扩展。然而这种组织变革的发生难以用传统的分工理论来解释。本文通过对Becker-Murphy分工模型的扩展,说明组织变革发生的原因。发现在分工深化的同时协调成本的上升,以及协调成本背后知识的分工与整合,是企业内分工或者说企业组织变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