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机制。通过该机制,我国企业可以将碳排放权销售出去,并取得收益。本文研究了我国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我国以后出台碳排放权会计准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制定使得碳排放权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业务交易对象。我国作为CDM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主要供应国,亟待研究和出台规范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以促使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进行。本文运用实例对我国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活动.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碳减排额,从而获得了额外的收入.但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认、计量等相关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未作详细说明.文章初步探讨了基于CDM项目的原始碳排放权的相关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了我国首单配额交易。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层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笔者拟在总结深圳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实践和借鉴国际相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我国制定相关会计法规提供参考。一、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会计问题及深圳企业的处理在总量控制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的会计问题主要是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主要包括:一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理论和实务为导向,探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问题,并结合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我国碳排放交易的企业提供会计方面的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缺乏国际公认的碳排放权会计准则,导致碳排放权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下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发布的解释公告IFRIC 3,以及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排放权会计处理(EITF03-14),都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而被取消。在对比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基础上,文章分析现有排放权会计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碳排放权配额持有意图的混合确认和计量方法,将碳排放权资产分别按照自用、交易性和可供出售三类核算,可以解决原有IFRIC 3的计量不匹配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不完整确认碳排放权的缺陷,从而提高碳排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制定我国碳排放权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谦  张艳春 《财会月刊》2012,(33):60-62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三种机制中唯一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减排机制。我国作为全球清洁发展机制的最大潜力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方的身份参与碳排放交易,然而目前在国内尚无相关会计规范。本文以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CDM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流程和我国相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从碳排放权供给方角度探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为后续制订碳排放权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启动运行,而相应的会计准则尚未正式出台,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影响着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研究通过环境资源产权视角对碳排放权进行资源分类和权能分割,建立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框架,并结合资本结构的思想,在环境会计整体层面分析碳排放权,以求有效解决企业的碳排放权相关实务问题,并为未来其他环境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于我国参与CDM项目的企业来说,需要对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碳排放权以及出售碳排放权产生的收益和成本在会计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与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相比,碳排放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并未跟上世界脚步,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会计准则,这使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难以标准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现状及问题,按照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不同分别展开研究,尝试性地提出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核算模式,提出碳排放权的会计属性应为资产类别,且持有目的为自用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持有目的为出售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应结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续计量时应进行摊销,重估公允价值的变动;披露方面应采取财务报表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1.
郑伟 《会计之友》2012,(20):9-12
哥本哈根会议对全球减排行动的激烈争论显示出碳排放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首要问题,也凸现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迫切性。排放权概念及其交易的出现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全新会计课题。文章通过分析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会计影响,排放权交易涉及的主要会计问题及相关国际准则的研究进展情况,结合我国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可以从启动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项目、参与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建立排放检测会计指标体系、积极参与排放权交易国际准则制定进程等角度对我国排放权交易会计和相关准则的发展提出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京都议定书》有效期至2012年,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第一阶段也已到期。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未来必将承担起更多的减排责任,当自愿减排体系无法达到碳减排要求时,必将向强制性减排体系过渡,最终建立起总量控制及交易下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文章着重阐述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的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以期为我国制定这方面的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联合国CDM项目,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成为了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文章以上海三爱富公司CDM项目为例,分析了CDM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账务处理,以期为我国后续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CDM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排放权交易体系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已成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应大国,实体将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反映碳排放权交易事项,但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会计准则。本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最新动态及国内外实务中的会计处理,分析基于CDM的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岑 《活力》2024,(6):169-171
本文在阐述碳排放权国际会计处理方式的基础上,从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报表列示与披露三个层面分析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要求,并结合常见的会计处理问题,提出要将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视为资产,完善碳排放权后续计量,设计明确的会计处理指引,并设置碳排放权资产明细科目,期望能推动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因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不同的资产,从而导致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多元化。文章对我国企业有强制减排义务之前CDM项目产生的CERs的会计处理及将来有强制减排义务后拥有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启动与建设当中,碳排放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生产模式在将来会有较大改变,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完善。欧盟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实务进展和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在国际会计指南缺位的情况下,其关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未来发展的新观点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启动与建设当中,碳排放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生产模式在将来会有较大改变,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完善。欧盟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实务进展和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在国际会计指南缺位的情况下,其关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未来发展的新观点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碳排放权会计准则.本文认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稀缺性、排他性、可交易性、递延型的经济资源,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碳排放义务应于实际发生排放行为时确认为负债,对碳排放权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其实质,同时应全面整合企业有关碳排放权的相关信息,在报表附注中增加详细的解释和补充说明,及时为企业管理层、投资者、政府管理部门、银行等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于2016年9月23日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该征求意见稿涉及的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报表列报及披露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对企业无偿从政府分配取得的碳排放权配额的处理、碳汇的资产计量、碳源的负债计量和碳核查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得出我国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资产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具有固碳职能的碳汇载体不能忽略并应单独列报,总结碳核查工作的标准和依据,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