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刘凤云 《魅力中国》2011,(7):113-113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张慧慧 《魅力中国》2014,(5):124-12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其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它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本文拟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郭昀 《魅力中国》2014,(26):116-116
我们知道,我们美术教师就是要用美术这一艺术特质,在小学美术课堂,对小学生进行创意教学,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美术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加之美术本身具备创新的特点,很容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发挥其潜能。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辅助者,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让学生大胆地表现,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去创新。  相似文献   

4.
李群  孟庆瑞 《魅力中国》2010,(33):306-307
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由此,学校要转变对学生评价的理念,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合理的选择、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冯书芬 《魅力中国》2011,(8):266-266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21世纪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办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发展学生创作的“个性”,培养懂得科学真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人才。在高校色彩教学中贯穿着构建适应创新观念的色彩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它是创作最可靠的基础和保障。本文就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展开了探讨,提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学生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色彩个性等系列教学方法,对提高色彩教学质量,培养创作能力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勾殿爽 《魅力中国》2013,(10):261-261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潜能,使人的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必须推行素质教育。儿童画归根到底是童心的表现,是一种游戏,完全是从孩子的心态出发的。怎样利用儿童的这些特点,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我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把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贯穿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等能力中去,  相似文献   

7.
林锋 《魅力中国》2010,(28):88-89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现代社会也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桂兰 《魅力中国》2014,(9):208-208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是达此目的基本途径。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暇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放在首位。创新精神的培养同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个性特长的发展,乃至逐步形成的人格,有着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1.
白艳敏 《魅力中国》2011,(21):260-26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现代教育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已是广大数学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范西 《魅力中国》2011,(14):206-206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教育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创新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育应该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相似文献   

14.
王静 《魅力中国》2010,(9):95-96
学科创新教学是在师生双边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其目标的,它奉行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其最高境界则是通过教师的“为创新而教”和学生的“为创新而学”,实现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有三个层次:树立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数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课堂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激活教学、开放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应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探究合作的学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给学生以充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欣赏的乐园。  相似文献   

16.
赵静 《魅力中国》2010,(2):101-101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合作能力是教育发展的趋向,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高峰 《魅力中国》2013,(5):95-95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个性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19.
姚丽花 《魅力中国》2013,(13):149-14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重视质疑发现,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看到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运用想象发现,变单一、常规思维为多向拓展的创造性思维,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运用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培养并发展发船】生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丁娜 《魅力中国》2014,(18):150-150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