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山东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山东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对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山东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根本制约因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终极出路。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本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同时,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把稳定物价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物价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稳定物价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密切相关 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稳定的物价水平能够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首先,物价稳定有利于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水  相似文献   

3.
张淑琪 《商》2014,(9):261-261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中国要努力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因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4.
彻底改革农业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宜胜 《财贸研究》2003,14(3):52-53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它完全符合人民的愿望尤其是农民的愿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因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贫困人口为数不少。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和农民。彻底改革农业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极为重要而又现实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本文客观反映了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情况,深刻分析了北京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的轴心是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缩小两者的差距,优化社会结构,加强社会建设是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走之路。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开源——增加农民收入,又要节流——减轻农民负担。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归根到底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不仅事关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芳 《消费经济》2003,19(1):39-4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新世纪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给予了科学的界定,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本文拟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可持续为前提 ,生态可持续为基础 ,社会可持续为目的。它追求的是经济繁荣 ,社会公平 ,生态安全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保持人口、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宗晓武 《商场现代化》2006,(30):296-298
制约江苏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指标有城乡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江苏全面小康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在于农村的全面小康和苏中、苏北的全面小康。江苏要率先在全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对经济结构实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从岚皋县个案展开对陕西省脱贫攻坚情况的研究。思路为:基于精准扶贫理论,从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医疗脱贫、就业脱贫、旅游脱贫、兜底脱贫、金融扶贫等角度深入阐述和总结岚皋县脱贫经验,并建议加强岚皋富硒茶的品牌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农村贫困虽然表现为物质贫困,但更深层的本质却是人文贫困。在反人文贫困策略方面,从优势视角建构中国本土特色反人文贫困的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反贫困主体自身优势,激发其抗逆力,实现反贫困主体能力提升,从而解决我国农村人文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庆亮 《财贸研究》2006,17(2):65-71
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中国广大农民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仍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显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创新思路。本文在提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指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衔接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种可行的思路。这对于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珠江三角洲同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状都表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相对的,“不协调”发展是绝对的;有关地区的“发达”与“不发达”、“进步”与“落后”是相对的,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超越”是绝对的。广东要大胆地倡导“逆向思维”,立足于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同珠江三角洲之间建立起经济上良性互动的市场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加快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州、深圳、珠海等中心城市和佛山、顺德、中山、东莞、江门等次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经济起飞的四大功能,从“不协调”中能动地寻求“协调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昌  罗必良 《商业研究》2007,(4):105-107,136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无论在人口数量、所辖地域范围,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正在日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城乡和谐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壮大县域经济将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广东不同地区县城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经济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立新 《商业研究》2005,(22):106-108
广义的生态经济,是指地球生态圈内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涉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层面,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生命支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狭义的生态经济,是指人类为加强生态保护而采取的经济行为的总和。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经济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生态产业园区的形成作为方向,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同时,也正向着产业生态化方向发展,即将生态园区的概念加以拓广,向前延伸到绿色原料、能源及工业无机环境的构建,向后延伸到消费领域。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应该注重生态营销策略研究,从而塑造企业的理念与形象,培育企业的品牌、传播企业文化、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years, entrepreneurship has achieved significance as a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various initiatives and entities that promote capacity build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among the poor in India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examin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entities can better coordinate their efforts. The article first reviews the general literature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followed b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models the efforts of the Indian government,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citizens' sector in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capacity building.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utilized to discuss effort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self‐help groups (SHGs) in India as well as to present a general sectoral assessment of the poverty‐alleviation schemes in the subcontinent. The article's conclusions emphasize that neither markets alone nor governments alone are enough to eradicate poverty, especially in the Indian context. Instead, a trisectoral approach that recognizes the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citizens' sector and encourages these sectors to collaborate may be vital to the common goal of capacity building among India's poor.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贫困问题与民族问题的需要。生态伦理观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伦理观为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借鉴;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蕴涵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我国民族地区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运用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Discussion on financial ethics increasingly includes the problem of exclusion of the poorer segments of society from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access to credi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thical dimensions surrounding the concept of a human right to credit. If access to credit is directly instrument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poverty reduction and the improved welfare of all citizens, then one can proclaim, as Nobel Prize Laureate M. Yunus has done, that it is a moral necessity to establish credit as a right. Arguments both supporting and opposing the concept of a right to credit are presented. While there may be general agreement that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may provide a pathway out of poverty, granting a universal right could induce perverse effects such as overindebtedness. Bearing in mind the ultimate goal of proponents of this right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harmful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question of access to credit based on a goal-righ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