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海西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并从厚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四个方面,探讨推动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的统一。理论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历史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不论是处在艰难起步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还是奋力开创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路人;实践逻辑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要从抓实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生态回归民生等方面来丰富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23,(3):F0002-F0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红星  王婷昱  施帝斌 《改革》2023,(7):105-115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主动权要求更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难度更大、资源与生态双刚性约束更强、农民持续增收压力更大,等等。深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一大特征。对此理解往往产生两种偏颇认识,即不顾生态文明的老路和消极对待生态文明的歧途。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维将人与自然界概括为“顺从”与“改良”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深化拓展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我们应当全面理解人类顺从自然界和“改良”、改造自然界的协同关系,树立以顺从为前提、以“改良”、改造为手段展开生态建设的辩证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同时,进一步领会“守攻协同”的绿色现代化理念和实践是对共产主义准则的极大丰富,要不断运用科学技术进步升华人与自然相交换的多层次循环经济,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公众生态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现代化转型。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定位现代化城市发展、完善城市生态动能区及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安全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地方领导期间就提出过生态安全理念。在新时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生态安全理论。保护生态安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维护生态安全的具体要求是完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健全生态安全的法律实施体系、承担生态安全观中的大国责任。我们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生态安全方面作的顶层设计,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新农村建设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突破生产发展的资源瓶颈,减少农业资源浪费,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减缓农村生态恶化趋势,走生态文明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具体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2.
唐旭  杨维东 《改革》2023,(8):101-110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农业科技和装备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匹配、农业产业体系不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支持体系短板突出等困境。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质效: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韧性,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健全协调的产业体系,确保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平稳推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完善农业制度支持体系,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依然存在着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缓慢导致的生产环境健康水平亟待提升,生态系统问题相互交织导致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以及部分工程不注重实效导致的人居环境质量难以持续等问题。本文从组织建设、理念创新、规划布局、科技及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以及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招标》2017,(41):9-9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15.
段连敖 《北方经济》2013,(13):32-35
一、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社会形态,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 人类社会历经被动接受自然的原始文明、和谐利用自然的游牧文明和对自然损害较小的农业文明,进入了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16.
杨建新 《发展》2011,(2):96-97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发展成败经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是以人类为中心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文化,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形成有赖于生态文化建设的推进,缺乏生态文化的支撑,生态也就难以成为一种文明.文章以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新精神、新要求,对建设西藏特色的生态文化、推进西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建设途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段翠清 《发展》2023,(6):10-11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美丽甘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美丽甘肃”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阐释《福乐智慧》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其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章认为,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本土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在缓解人与自然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应坚持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应注意发挥"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价值理想的感召引领作用。《福乐智慧》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只有经过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洗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