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贸易保护目的,提出征收“碳关税”利益诉求,开始新一轮的低碳贸易壁垒,挤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空间。机电产品作为高耗能产品之一,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重点支柱产业,一旦开征“碳关税”,这将给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影响。从短期看,征收“碳关税”将给我国机电企业造成抑制效应;从长远看,“碳关税”将给我国机电产业产生积极效应。本文立足辨证统一视角,分析碳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双重效应,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尽可能降低“碳关税”对我国机电行业带来的冲击,以维护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计算我国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的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碳关税的征收对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探讨碳关税时代我国机电产品低碳出口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在不断地探索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治理协作的长效机制,其中碳关税的征收问题备受关注。碳关税的征收从短期上会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出口成本,抬高出口产品价格;但从长远上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和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低碳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碳关税这一概念,从而掀起了世界贸易领域的又一轩然大波.本文主要从出口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碳关税可能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利弊.并提出了可行的发展对策,以提升我国在未来经济中的外贸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世界组织、各国政府利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纷纷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良性的增长模式。各国根据自身利益,借助各自国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开始酝酿以征收"碳关税"的形式来调整污染物排放量,从而缓解全球变暖。本文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特点,研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总额、高碳产业、制造业和外贸出口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式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及我国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寻求征收碳关税的形式来改变目前全球变暖及减排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碳关税一旦实施,将成为某些国家狙击"中国制造"的利器.中国应未雨绸缪,提早制定相关应对策略,迎接碳关税时代.  相似文献   

7.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提出碳关税。为此,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碳关税趋势下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外坏境进行分析,寻找适合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8.
“碳关税”渐行渐近中国外贸面临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闭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从自身比较优势及国家利益出发,正寻求以征收“碳关税”的形式来改变目前全球的气候变暖及减排问题。与欧洲、日本、美国等相比,我国在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领域并不占有技术优势,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碳含量相对较高。那么一旦各国都开始借“绿色”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开始征收“碳关税”,这必将对我国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出口造成严重打击,大幅提高其出口成本。  相似文献   

9.
低碳贸易壁垒的缘起、发展以及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抬头,尤其是近来美国抛出"碳关税",以环保之名为绿色贸易壁垒再添新成员。我国作为全世界的"制造工厂",以"碳关税"为代表的低碳壁垒必然会对我国的工业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低碳贸易壁垒与其他绿色贸易壁垒一样,主要源自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冲突,从环境问题被提出到如今发展到低碳壁垒经过了多个阶段,将其加以梳理分析不但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了解低碳壁垒的成因,更有助于我们选择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实行"碳关税"政策,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重要的制造业出口大国将面临严峻挑战。碳关税实质上是一种借"环境保护"之名构筑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直接影响我国高碳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规模,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同时,碳关税的实施在长期内能够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外贸企业转型,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我国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低碳技术研发;积极参与有关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在国内开征碳税,建立绿色政策法规体系;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步入绿色环保的低碳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碳关税"的概念。本文认为碳关税措施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新兴的表现形式。碳关税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又有负面的消极作用。我国应从国际与国内多个层面积极应对,一方面对自我进行合理的约束,另一方面要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予以坚决的回应和抵制。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以碳关税、碳减排、碳足迹为代表的低碳规则,成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制度,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竞争力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中国应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健全低碳法律、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研发等措施,来提高低碳能源的使用效率、改善出口结构和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引领中国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自然生存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控制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以控制碳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之名提出碳关税政策,但碳关税政策真正的动机在于发达国家利用碳关税贸易壁垒手段抑制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出口,并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高耗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工业品出口大国,一旦发达国家执行碳关税政策,其经济势力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研究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碳关税"是发达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实行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必然受其影响,表现在: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市场份额下降,改变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恶化出口环境。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积极应对"碳关税"。政府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同时企业要积极加强技术研发、调整产业结构,以确保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陈蔚 《价格月刊》2014,(5):70-73
在发展低碳经济不断受到各国推崇的背景下,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美国为保护本国政治经济利益,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而拟开征碳关税。作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其碳关税政策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中国应基于中美贸易平衡与合作,通过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企业转型、扩大国内需求等措施来应对美国碳关税政策。  相似文献   

16.
碳关税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设置的特别关税。作为新型贸易壁垒,碳关税政策势必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造成冲击,因此充分了解碳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并制订相应的对策,对我国机电产品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碳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业应当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这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绿色金融将会在低碳经济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金融交易市场中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碳关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对象上的歧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主体的广泛性等特征。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主要源于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由局部均衡分析知,碳关税不但会对我国工业产品这个行业造成影响,还会对我国整体福利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应在国内开征碳税,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积极参与碳关税的制定;我国企业应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施低碳战略,以应对碳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浙商》2009,(24):71-71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多地冲击我们的眼球,一种说法也甚嚣尘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好准备,试图以“碳关税”的形式,在碳排放方面给中国的出口企业设置一道很难逾越的“壁垒”,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低碳经济”真的那么重要吗?“低碳经济”,到底是新的商业机会,还是发达国家设置的壁垒?  相似文献   

20.
碳关税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它是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新兴的表现形式,碳关税的征收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也能够削弱我国外贸出口能力,以及增加失业率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对碳关税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并分析了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