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质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眼乡村的现代性塑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需要基于城乡共同体理念,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塑造乡村振兴的现代性,最终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5)
2019年是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交汇之年,在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后,需要谋求在农业生产与农村建设方面的新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作为新时代指导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取得新发展的总抓手和总指引。文章通过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发展,引出能够实现农业新发展新动能的概念,通过介绍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概念,寻找实现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路径与方法,接着在进一步解释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内涵与外延的过程中,介绍新动能的培育方法,并提出在培养新动能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推进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振兴,探索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战略要求。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常年干旱少雨,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产业,促进甘肃乡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论述甘肃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充分挖掘“寒旱”特质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应路径,以使对促进甘肃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直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继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明确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发展方向。但是,在现有农村人口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实际中面对的是培育对象选择及来源短缺问题。原因主要是培育主体过于单一、农业经营收益较低、返乡农民工并未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和留守劳动力优势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顺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民为本,加大对培育主体的资金投入,围绕农民增加收入的诉求制定政策,积极拓展新型职业农民来源,为大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力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甘靖 《经济》2022,(1):122-123
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是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基石,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数字技术应用逐步渗透到农业等各个行业.中国许多地方都是传统农业大市县,县域内农产品丰富,不仅...  相似文献   

6.
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民的自组织,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农村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既能代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也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具有教育培训和引导农民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界限不明确、行政范围扩张过大、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合作和组织意识不强等制约。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价值,把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通过深化乡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社会组织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内涵和深邃思想,是时代的呼唤、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的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我国新时代“为何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展现了高水平的实践论、价值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互为促进、协同发力,为我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贡献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谢文帅 《经济学家》2023,(9):108-118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力发展,又包括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密切相关。为高质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应当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现代农业;重塑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促进小农户和农业强国建设有机衔接;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赵怡峰 《经济师》2024,(3):158-159+162
退役军人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有助于引导退役军人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战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为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文章对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现状、意义和当前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乡村振兴和退役军人工作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创业与乡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吸引社会各界到农村创业是加速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是农村的主业,农业创业是农村创业的主要领域,农业创业直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是农村居民的主体,农民是农村创业的主力,培育新型农民是乡村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远之举。  相似文献   

11.
刘铮  魏传成 《经济纵横》2021,(10):122-128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统筹性和针对性,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向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方向全面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遵循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阶段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需要重点关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面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推进速度缓慢、人才要素短缺、发展农业科技的资本要素不足、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聚集机制和金融投入机制,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则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确实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环境经济》2021,(6):8-9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1年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让相对落后的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赶上来,站到与城镇同一发展平台上,才能有条件实现融合发展。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框架,建立农业现代化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配置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优先供给机制、城乡社会保障融合机制、土地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农民市民化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六大机制,实现土地市场和进城落户限制"两个放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5,(10)
人力资本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困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路径,通过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能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演进经历了总结深化以往“三农”建设经验、开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创建阶段,提高生产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强化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基础的深化阶段,积极推动参与主体能动创新、激活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内生活力的升级阶段。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农地功能优化与主体行为的负外部性、农村治理功能发挥与基层权力配置不均衡、乡村共同体重建与多元主体发展不充分。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以把以制度拉力为基础优化基层权力运作的政治生态、以地方性知识为保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以技术赋能为驱动拓宽乡村公共服务的价值链及以村域合作创新为支点提升乡村振兴主体的自主能力,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向度。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所需,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农情的必然选择。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有机构成,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内蕴着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遵循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导向,彰显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精神,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新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牵引,以城乡融合一体化为重点,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