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各方关注焦点,其形成是趋势也是必然,在此过程中,关税效应无疑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关税结构现状和进口东亚国家分类农产品变化趋势,然后模拟中日韩和东盟建立东亚FTA情景,运用CGE模型分析不同部门关税减让对我国宏观经济,特别是农业部门产出、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进出口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模拟方案对我国地区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税减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并带来进口总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除农产品降税对其产出有抑制作用外,非农部门降税可有效促进农业各部门的产出以及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增长;此外,不同部门降税对地方产出增长存在较大差异,重工业部门降税较好促进各地方产出,但造成地区发展失衡。在关税战略实施中,需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以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从1997年10月1日起,我国再次降低进出口商品关税税率。降税原则是降低关税水平,理顺税率结构;扩大征税税基,稳定进口税收;削减税率峰值,实行适度保护。按照这样的原则降税后使我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23%降低到17%,降税幅度为26%,共涉及4874个税号(现行税则共6633个税号)的商品,占总税目的73.48%。降税后,我国税则中的最高税率由120%降低到100%,税率在30%以上的税目个数约减少了45%。  相似文献   

3.
关税升级问题是市场准入议题之一。本文在详细比较世贸组织各成员已有提案的基础上,针对关税升级的现状以及使用各种削减模式的削减效果,对世贸组织主要成员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表明,农产品关税升级在世贸组织各成员中普遍存在;代表性关税升级产品清单包含了20%的农产品,这些产品贸易比重在不同成员间差异很大,介于22%-56%之间,关税升级涉及的范围和对各成员影响程度的差异不容轻视。根据模拟分析的结果,乌拉圭公式等以往的主要关税削减模式不能解决关税升级问题;针对关税升级的削减模式能够实现关税升级的有效削减。  相似文献   

4.
余伟平 《中国市场》1997,(11):25-26
<正> 我国从10月1日起再一次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进出口商品关税。这是自1992年以来我国政府第五次自主降税,也是历次降税中幅度最大的一次。此次降税,降税面宽,明显减少高税率税目,资源性产品、原材料和我国需求有缺口的商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的降税幅度尤为显著,整体税率结构更趋合理。关税的总水平由23%降低至17%,平均降幅为26%,共涉及4874个税号,占总税目的73.48%。如此大范围、大幅度自主降低进出口商品关税,对国内企业来讲,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中韩自贸协定的关税承诺表,将中韩双方贸易产业分成敏感产业、半敏感产业和非敏感产业,并从降税优惠幅度、降税方式及比例、过渡期的设置等3方面对这3类产业的降税特点进行分类比较,发现中方对其敏感产业的降税力度要比韩方稍大,对非敏感产业的降税力度稍小于韩方,而对半敏感产业,中韩双方旗鼓相当。结合2012~2016年中韩各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分析中韩自贸协定对中韩产业的进出口影响,发现在敏感和半敏感产业上,中国对双方降税优惠安排的利用更加充分,中国的降税安排在总体上也比韩国更能促进双方贸易自由化。但同时,中国的部分敏感产业也受到了中韩自贸协定的负面冲击,对此在产业结构升级、负面清单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王佳彤  王圣迪 《中国市场》2011,(10):143-144
本文将以中国现阶段农产品关税水平与结构的分析为线索,进一步阐述美国、欧盟和G20三种农产品关税减让方案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多哈回合农产品关税减让的提案,提出完善中国农产品关税减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近期又有实质性进展,在实施早期收获方案对HS编码第1-8章的农产品实施降税的基础上,自2005年7月20日起,除少量敏感产品外,中国与东盟成员国按照《货物贸易协定》规定的时间表,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约7000个税目项下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彼此货物通关时可享受自由贸易区关税税率,此次降税平均关税优惠幅度约为5%,最高降税幅度可达40%。至2010年,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个东盟成员国将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建成自由贸易区。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4个东盟新成员国将享受5年的过渡期,至2015年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关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农产品进口关税削减方面,一要力争平均削减幅度不能太大,二要使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尽量免于减让。  相似文献   

9.
从7月1日起,《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将开始实施,7000多种商品开始削减关税,五年内它们中的大部分产品关税将降至零。由于双方将用20天的时间对彼此的关税减让表进行技术性核查,并调整相关的海关数据系统,所以从7月20日起,正式执行降税后的新税率。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其他7000多项税目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通关。  相似文献   

10.
丁长影 《中国海关》2005,(11):28-29
出口企业只有掌握降税的有关知识,清楚什么商品出口到哪些国家可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知道优惠幅度有多大,才能在外贸谈判中有效利用降税的优惠,获取建立自贸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关税减让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倩  詹晶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7(11):17-22
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关税减让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税减让与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关系,在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口行为的诸多因素中,关税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但并非唯一因素。同时,关税减让与农产品的进口额、进口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最后,还提出几点政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关税有效保护率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36个工业贸易部门2006年的关税有效保护水平和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部门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呈现出了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逐渐升高的阶梯型分布,总体结构比较合理,但是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就此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关税有效保护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税削减是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核心问题,本文选用UNCTAD和FAO合作开发的模型ATPSM(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 Simulation Model),分析了我国棉花进口关税按照不同的关税减让方案进行削减后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关税减让改善了社会福利,但却损害了我国棉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VAR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定量分析手段,研究了我国上网电价波动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效应,探索调控上网电价对稳定市场价格是否具有积极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上网电价的调整在滞后一期会对CPI和PPI产生负向冲击,从而抑制市场价格上涨,而随着滞后期不断增加,影响作用趋于减弱;同时,在上网电价波动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的过程中,存在CPI和PPI之间相互中介效应,即存在上网电价→PPI→CPI、上网电价→CPI→PPI的影响途径。总体来看,我国调控上网电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国内市场价格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检验1993-2013年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并应用门槛面板模型考察财政支农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应显著,财政支农与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呈非均衡分布,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门槛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农的减贫弹性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结论对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启示明显:在鼓励和督促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中央政府应充分考虑财政支农减贫的空间异质性和门槛特征,在配置财政支农资金时适当向辐射力强的省份以及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的省份倾斜,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减贫效应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等多种商业调查数据,对多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和排序,运用引力模型定量分析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我国贸易出口量的影响,确认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一般便利,发现贸易的便利化比关税减让更能促进一国出口量的增长,指出各国贸易便利化改革主要以达到贸易量增长为目标,并对我国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美国1998—2007年对外反倾销案的动态面板数据,应用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考察其关税和反倾销对被诉国出口贸易和贸易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关税和反倾销措施在被诉国和被诉行业中都存在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其中,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最大;比较关税与反倾销措施对被诉国出口的影响,发现美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远大于关税,表明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美国取代传统关税控制进口的重要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1997-2004年贸易条件的计算及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贸易条件有下降的趋势。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同贸易条件恶化论所说的有所不同,主要与我国的贸易方式、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关税的大幅度下降有关,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虹  张柯 《价格月刊》2020,(4):37-44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学术界对二者之间的具体影响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知。利用2001年~2016年中国电子行业对美国出口额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理论推导与拓展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行业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实行传统关税壁垒,美国会比中国损失更多的出口利益,从而使得美国放弃关税壁垒而选择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呈现正"U"型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呈倒"U"型影响,这是因为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度会因中国技术创新数量与出口的增加而产生"壁垒强度突变";同时,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技术创新数量呈正"U"型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