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从《三国演义》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名治理国家的能臣,更是一位忠于蜀汉的忠臣。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来勾勒出这个英雄人物的文学肖像。  相似文献   

2.
舒成刚 《魅力中国》2014,(2):111-111
本文从《三国演义》小说人物塑造的“定型化”,“特征化”这两个问题出发,结合曹操、诸葛亮具体的人物分析了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得与失,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得与失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诸葛亮管理才能的分析,从一个新视角切入,探讨了《三国演义》中蜀国衰亡的原因,目的是以史为鉴,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明确管理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云 《新西部(上)》2007,(5X):196-197
该文通过对诸葛亮管理才能的分析,从一个新视角切入,探讨了《三国演义》中蜀国衰亡的原因,目的是以史为鉴,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明确管理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部男性"一统天下"的小说。作为小说中的女性,历来不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但她们在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貂禅被利用为除掉董卓的政治工具。吴太夫人辅佐幼子孙权,为江东的百年的基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糜夫人和徐母的舍生取义,更是为后人所传诵。一部《三国演义》,演绎了一代女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七擒"的孟获被认为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但千百年来,在川西南很多地方却另有说法。作为三国历史文化故地,《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的"七擒孟获"故事,一直存活于四川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故事主角孟获,也经常作为反复无常的形象被人谈笑。京剧舞台上,孟获更是一副碎脸勾勒的净角脸谱,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我们展示了优秀的用人文化。刘备之用诸葛亮及五虎上将、宋江之梁山起义、唐僧之用三徒弟。细细体会,受益颇多。他们能成就事业就在于"吾能用之"。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的地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调动和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为其创造机会,促其发展,这样单位也才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飞 《中国西部》2011,(19):98-99
《三国演义》第78回写道,曾操临终之时,“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并叮嘱道:“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大概自宋代产生,到明代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便妇孺恃知了,关于曹操墓地的争论也因此持续了近千年。  相似文献   

9.
囊樊神奇,一段非凡的历史为她做出注解。《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发生在襄樊。来这里,必要感受和领悟诸葛亮隐居十年、未出茅庐便设想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及东汉末期在这块土地上演绎出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熟读《三国演义》,我也是诸葛亮的一个忠实“粉丝”。工作后.曾有两次机会去祭祀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瞻仰游览。最近一次是2006年5月,我应邀参加公司退休老副总们的旅游活动,第一站是到成都.然后从成都驱车去都江堰。到成都自然必去武侯祠.当时正是春和景明.到处郁郁葱葱,然而瞻仰的心情却并不轻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中国国庆长假期间,在四川成都武侯祠,我排在一个长队里,等了好久才买到了一张门票,得以进去膜拜出生于山东的英雄圣人诸葛亮。在排队等票的时候,我一边打量着周围的人,一边在想:到底是什么把这么多的男女老少、学生工人、西装革履的中产阶层和我这样一个苏格兰老头吸引到这里来的?许多世纪过去了,又是什么使诸葛亮成为了这么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2.
周玉 《黑河学刊》2010,(6):42-43
死,是文学艺术中唯一能与生并存的永恒的主题。《三国演义》中,作者在铺陈"事后方知"的曹操、"一见便知"的周瑜、"未来先知"的诸葛亮之死时,用多红的艺术之美,诸如神奇的虚幻美、独特的缺陷美、阴柔的秀丽美,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是非善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不同的态度及感情。  相似文献   

13.
汪相奇 《魅力中国》2014,(23):80-8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他笔下的人物性格迥异、形象丰满,深受读者的喜爱。其中的故事有很多被搬上戏曲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戏曲常演的剧目中多以“三国戏”、“宋代戏”、“明代戏”、“清宫戏”较多,而越调剧团在河南“三大剧种”中又以擅演“三国戏”而闻名全国。由此而被人美誉的“河南活诸葛--申凤梅”就是越调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吊孝》、《斩关羽》在这三出戏中都有张飞的出现。熟悉戏曲的观众都很喜欢张飞的性格,他粗狂、鲁莽、傲慢;而又粗中有细、勇而有谋、嫉恶如仇、嗜酒如命;但凡有违桃园结义的事他是决不妥协。他的另一面颇有女性的‘娇柔、妩媚’的可爱之处。就我在三出戏中饰演的张飞,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的足球彩票中了奖,我不必结婚了#”“识”人按书面的意思来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与别人互相认识;一是识别人、鉴别人。后者层次更深。我说的是后者。“识”人是前提,用人是“识”人的直接结果。能“识”人善任,就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工作向前发展。反之,则势必对我们的事业、工作造成损害。自古而今,能“识”人善任,且建立功业的领导者、决策者不胜枚举,但“识”人不善,用错人,做错事,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的也为数不少。典型的如《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之用马谡。马谡平日与诸葛亮谈兵法,口若悬河,见解非凡,诸葛亮因此认为…  相似文献   

15.
困惑武侯祠     
李华 《中国西部》2006,(9):83-87
尽管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时,有太多的虚构成分,但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忠心却是大家的共识,他为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那种克勤克俭的品质,让后人望尘莫及。诸葛亮不是以他所谓的智慧,而是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赵熠 《黑河学刊》2012,(2):84-85
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人们想起来是有前后两篇,如白居易的“前后出师遗表在”诗句。有学者从其内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献资料来分析,认为《后出师表》正是诸葛亮所作。本文就能查阅到的资料来分析,《后出师表》应系他人伪作,并非真正出自诸葛亮之笔。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记载了从汉末至南朝年间许多名士的言谈轶事,其中有关曹操的记载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奸雄"形象;《三国演义》一书则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和改造了这些故事,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曹操的艺术形象,突出了他的"奸雄"本色。从《世说新语》到《三国演义》,曹操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被逐渐扭曲,其中的历史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在道德层面上评价曹操,以至有因人废事的弊病。曹操识人、用人,而取得事业上辉煌一时的特殊效果,是与其人才哲学观分不开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大为不同正基于此,事实上,《三国演义》对此也以赞誉口吻描述颇多。对当今人才运用也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一幅伟大的画卷,七实三虚娓娓道来,是非成败总是荡气回肠。《三国演义》,一座宏大的舞台,三方人物轮番上阵,净末生丑无不淋漓尽致。无怪乎那么多的后人心神往之,甚至有不少人将之当作正史,奉为圭臬,然而千百年后的我们,在罗贯中的引领下,已经模糊了那段真正的厚重历史。但历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公正无私,毫无偏执。追溯那一段群雄并出的年代,我们忍不住要为那些被世人误会的古人们重新归位一番。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受偏爱的蜀人,遭冷遇的吴人,被贬斥的魏人。三国演义,是一段以假乱真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亦木 《走向世界》2009,(7):82-83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是举世公认的谋略家.其治国、治军的谋略不仅当时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一部<三国演义>,更是让诸葛亮和他的智慧、谋略妇孺皆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