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学锋 《消费导刊》2009,(18):89-89
本文选取浙江省2005-2008年四年的贸易数据,通过整理得出浙江省今年的进出口状况,并运用G-L指数分析法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浙江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Grubel-Lloyd指数、Bruelhart指数以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判断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等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大米贸易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目前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大米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并且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基于分析结果,本文认为中国需要优化水稻产业结构以加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应当加大对水稻产业的投入,尤其是要依靠科技力量缩短要素禀赋差异的影响,改良品种和生长环境,以提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也要发展大米加工和包装产业,使产品精细化,提高附加值,以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3年~2017年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地理集中度、位序变动指数、综合贸易份额指数、HM指数分析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总额大幅增加,尽管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份额有所下降,但东北亚地区始终是东北三省的贸易重心。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依赖度不断提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出显著的单向依赖。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东北三省向沿线国家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下降,技术密集型商品占比有较大提升,出口商品更加多元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主要为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  相似文献   

4.
采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中俄双边货物贸易数据(2002—2015年),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对中国俄罗斯双边货物贸易关系进行研究。文章发现2002年以来,中俄双边贸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现阶段两国货物进出口呈现增速放缓、波动发展态势。实证分析两国贸易强度指数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强度在波动中增长且始终大于1,而俄罗斯对中国贸易强度却始终小于1。商品结构方面,中俄货物贸易长期结构单一,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且发生在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部门,但有机化工商品在俄具有一定竞争力。最后,针对中俄贸易未来的不确定性、贸易结构单一、能源依赖等问题,提出四条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选用相关指数对中国制造业24个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解和测度,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分别对其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体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相同,都与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外资影响和要素禀赋呈显著正相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呈显著负相关,与产品差异程度、规模经济、外资影响和研发费用呈显著正相关。最后,文章在研究结论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992-2006年浙江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从总量、结构及贸易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存在积极的拉动效应,对进出口商品构成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通过提高加工贸易比重改变了浙江省的贸易方式结构,还在一程度上促进了浙江外贸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发现浙江省对外贸易与外资引进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2—2020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等对中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依存度进行了测度,同时分析了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关系。结果表明:中印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互补性较低;双边贸易过程中印度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低。中印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仅园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并逐渐由垂直型转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印在蔬菜、棉花等20种农产品具有产业间贸易互补空间,7种竞争性农产品中有2种具有产业内贸易互补空间。中印农产品贸易依存度较低,且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更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中印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印各自农产品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差异化、推动中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较快,对带动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G-L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采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增加量主要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供的,提出应加强农产品间、产业内贸易优势互补,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木制家具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昀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110-111
简要介绍了中国木质家具的贸易状况,利用GL指数、Bruelhart指数、IIT指数和TCI指数对中国木质家具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测算,通过指数分析揭示了现阶段中国木制家具行业存在产品质量较低,缺乏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及以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为主的问题,反映了我国木制家具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特迪瓦是西非地区的最大进出口贸易国,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探究中国与科特迪瓦贸易发展现状。通过介绍两国贸易概况,对两国贸易层次及商品结构进行分析,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来测算两国贸易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中科贸易层次总体较低,商品结构单一,但通过提升贸易层次,优化商品结构,以及加强互补性,促进互惠共赢。两国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贸易联系会日益紧密,贸易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模式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以比较优势原则为基础的互动转型关系.由于西部地区在贸易模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具有很多共性,本文在分析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模式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贸易模式,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徐兰燕  许继琴 《价格月刊》2012,(3):16-18,22
运用VAR模型,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依据1986年~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以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数据,分析该省港口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国际贸易与港口物流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发展,国际贸易发展对港口物流发展的正向冲击大,两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当今社会贸易种类已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生产者服务业作为服务贸易中最核心、附加价值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中国与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美、日、德、法、意经济体间生产者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比较测度,揭示出当今中国在急需产业转型、效益提升的关键时期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同时,文中应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受约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2000-2005年间,中美、中德、中意专利产业内贸易不存在,仅有产业间贸易,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间专利技术方面的差距所在。基于文中的研究提出我国要大力提升专利业发展、继续巩固货物贸易比较优势,提高科研、提升人力资本和加强环保,这将对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对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以来的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而且钢铁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rubel-Llyod指数,对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与欧盟整体的制成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对不同的欧盟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发展趋势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计量分析,认为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水平、对华直接投资、研发水平以及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差异等变量,均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国际产品内贸易可分为产业间的产品内贸易和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能解释产业间的产品内贸易,但还没有理论能解释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文章提出的国际贸易新基础,即由厂商管理约束所导致的范围不经济系数较大而最终产品内的中间产品种类数较多是国际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的基础,比较彻底地解释了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实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同时文章指出,厂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与实现产品内贸易的决策是被"孪生"地决定的,即理性厂商既不能为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不合理地减少中间产品种类数,也不能不合理地通过增加中间产品种类数来增加总利润,否则总利润就会减少;交易成本较小是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最终产品国际贸易向中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世界番茄的贸易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媛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6(10):34-38
本文以世界番茄贸易的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年番茄贸易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欧洲和北中美洲是番茄贸易较多发生的地区,西班牙、墨西哥和荷兰是世界三大番茄出口国,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欧和北美国家是主要进口国,不同国家番茄出口价格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在番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欧美国家之间番茄产业内贸易活跃。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番茄生产国,番茄出口位居世界前列,研究世界番茄进出口贸易格局,分析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特点,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我国这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SITC3分位数据,对1992-2012年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成品领域内,制造业贸易在两国贸易总额中占主导地位,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已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变为产业间、产业内并存的格局;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中日人均GDP差异、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中国企业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中国应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合理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以促进贸易模式由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向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of intermediate goods firms heterogeneity with respect to a pollution parameter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n final good output, pollution and welfare. By focusing on intra-industry trade we consider trade between similar countries. We analyze both trade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rade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ur model, final good producers pay an environmental tax on the total pollution emitted in their country. Therefore, final good producers determine the overall level of pollution by demanding ‘cleaner’ or ‘dirtier’ intermediate goods. To focus on intra-industry trade we consider only intermediate goods firms trade. We analyze three scenarios: closed economy; open economy with no impediments to trade; and open economy with transportation cost. Our main findings are: i. a developing country closed to trade faces lower final good output and higher total pollution and is thus worse off than a developed country; ii. countries are better off under trade than under autarky, regardl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level; and iii. an open economy with low transportation costs are better off than an open economy with no impediments to tr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