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蕊  管彦芳 《特区经济》2011,(2):145-146
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着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这不仅违反股权平等原则,而且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的正常秩序。为了矫正控制权滥用而导致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失衡,应当要求控股股东行使控制权时承担诚信义务,并通过具体制度架构确保其诚信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研究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进行了综述。文章分别从控股股东的所有权结构特征与小股东受侵害、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控股股东控制股利政策和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 ,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是未来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而且在我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发生关联方并购重组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较高的持股比例和负债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负相关,二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自由现金流量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正相关,说明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存在的普遍性。研究还表明,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越长,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和ST/PT公司更容易遭到其控股股东的"掏空"。  相似文献   

4.
刘东晓 《上海改革》2004,(10):47-50
在股权平等原则下,控股股东利用股权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势必会侵害广大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本文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滥用的主要表现,并就制约控股股东表决权,提高流通股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所有权视角的研究认为,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追求,产生条件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文章从现代企业制度视角分析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为控股股东基于自利目的的侵占行为提供了可能和行为能力,为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后果承担提供了免责机制,使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例屡见不鲜,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相当集中且在多数上市公司以股权融资为优先选择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显得更加的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7.
向群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2):140-142
文章描述了我国资本市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现状,从案例出发阐述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所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及危害,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纪玉俊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99-103
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基于企业所有权的视角,文章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两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以金字塔控股结构为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9.
吴敏晓  蓝发钦 《特区经济》2011,(10):106-108
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对控股股东减持公告后的股价变动进行实证后发现,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具有信号效应,减持会对股价产生下跌的压力;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控股股东减持的信号效应对股价的影响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1-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控制与制衡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对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倒U型影响,其他大股东非但不能有效制衡控股股东,反而会在控股股东拥有较高的控制权时同其勾结,对信息披露质量具有负面影响,而独立董事对信息披露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控股股东几乎都是通过合法而不合理的途径损害流通股股东利益来获得自身利益的。氢,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是对抗的,非流通股股东通常都从流通股股东的高溢价认购来获取收益。  相似文献   

12.
李妍  汤欣 《西部论丛》2006,(4):56-57
“清欠风暴”到来 凸现管理层决心 2006年11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第十条明确指出,“严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以向上市公司借款、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代偿债务、代垫款项等各种名目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现有关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文献大多聚焦于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为规避控制权转移而对公司施加的直接影响,忽略了高管这一公司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实际上,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更可能通过加强对高管的监督进而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基于此,文章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视角,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高管行为的影响,并区分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以及股权质押类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情境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水平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会加强对高管的监督,降低了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水平的降低作用主要出现在非国有企业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样本以及场内标准化质押的样本中。本文的研究对现有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相关文献形成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赵嫚 《北方经济》2012,(5):100-101
一、引言 我国公司属于典型的"一股独大"式的股权结构,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司空见惯,而我国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不健全,更使得控股股东的侵害行为无法得到很好的抑制。在我国,中小股东保护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需要密切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我国独特的制度环境和监管环境,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超额派现背后隐藏着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转移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治理特征赋予了超额派现的利益转移功能,而监管制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控股股东对超额派现利益转移功能的发挥。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并继续加强对上市公司派现行为的监管,将有利于限制控股股东利用超额派现进行利益转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兰晓东 《中国经贸》2010,(14):113-114
一。公司治理中的投资者保护问题 投资者保护问题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备受关注。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在很多国家都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司所有权集中程度较高的国家。它缘起于代理问题,核心内容是防止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掠夺”。这里的内部人,指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外部投资者指所有的不控制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分散的中小股东、非控股的大股东、债权人等。  相似文献   

17.
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而将股权制衡作为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来单独研究还比较少。文章基于信号理论,以三家旅游业上市公司为案例研究股权集中、非国有制衡股东、国有制衡股东三种股权结构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通过研究分析表明,在旅游业的公司中,非国有股东制衡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如国有股东制衡和国有控股的企业,而在国有控股模式下,内部控制有效性最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激增,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害冲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家族企业金字塔形所有权结构导致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换句话说,家族控股股东能利用较小的现金流权来实现较大的控制权,这就给公司治理①造成了外部性问题。本文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并通过对日本和韩国财阀治理结构改革的比较,提出了关于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潘宇海实际控制了真功夫的日常经营管理,尽管蔡达标已被捕,但其通过控股真功夫股东之一的中山联动,为真功夫最大控股股东。这对于潘宇海来说,是其掌舵真功夫的主要阻力。目前蔡达标前妻、潘宇海姐姐潘敏峰已就离婚时涉及的25%真功夫股权争议向法院提出起诉,一旦胜诉将彻底扭转控股局面。  相似文献   

20.
朱武祥 《新财经》2004,(3):52-54
如何让所有股东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终是问题,吸引和筛选与控股股东价值取向一致的外部股东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