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产权制度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和谐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产权制度明显存在着三个方面缺陷,即超经济性质产权的存在、产权界区不明确及产权保护不充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得以协调,社会活力得以增强,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并明确产权界区。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现实社会的不和谐主要源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和资源总量的有限供应之间的矛盾,这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由于明晰的产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因此体现资源产权关系的资源所有制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产权基础。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共财政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发挥好公共财政手段的有效作用.从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入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着力推进收入分配的和谐、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当代人发展机会和资源禀赋与子孙后代发展机会和资源禀赋的和谐,即代际之间的和谐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的 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 一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与构 建和谐社会 的矛盾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 。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供需和谐、政治文明的稳定和谐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和谐,还要实现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该文通过对市场产权的内涵及其主体分析,深入探讨了当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突出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大和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等阐明了健全市场产权制度,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一般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绿色经济则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绿色经济是在20世纪后半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遇到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换句话说,绿色经济不过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快达到环境和资源无法承  相似文献   

9.
郭郦 《经济研究导刊》2007,(10):126-12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了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制定物权法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需要,是保障社会充满活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物权法上的"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准则,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物权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就是"定分"与"息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智才 《经济论坛》2005,(24):130-1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概念,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面对资源、地区和利益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形势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通过经济、法律、政治等综合手段,调整社会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模式,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珺 《经济与管理》2007,21(9):88-92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和经济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微观主体培育和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的公共财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担当其重要职责:致力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公共财政本身运行应当和谐。公共财政要运用一系列财税政策及其组合促进市场机制和经济有效和谐运行,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财政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制度和谐和运行和谐,要以公共服务为目标深化财税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分级分税的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并按照民主、法治、公平、公开的原则促进公共财政的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13.
将和谐社会置于组织理论框架中,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研究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实现目标及其途径.在组织理论框架中,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将法律、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寻求集体理性下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体现了公平正义、激励及秩序,它要求以民主法制为前提,诚信友爱,产权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应该致力于组织合作制度的建立,努力达成博弈的合作均衡,其途径包括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以及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的原则和发展层次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耀 《经济与管理》2006,20(10):5-8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和哲学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的提出为解决人类社会后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为不断探索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道家以"道法自然"为最高准则构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天、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理想境界。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人们的生态和谐思维:维护新农村生态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界内部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祥松 《经济问题》2008,342(2):10-12
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社会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贫富悬殊而引起的不和谐;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而产生的不和谐;农村贫困引起的不和谐;人和自然的不和谐.造成不和谐的原因包括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形成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中体制不完善和法规不健全的体制原因;由贪污腐败及人们利益失衡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所导致的贫富不均等.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学所关注的生命系统中,维持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生态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用生态学理论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失衡现象,并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能使我们理性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保持均衡发展的态势,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生态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明确政府对自然、市场、公众和政府自身的生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财产理论认为,财产、效率与自由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实体自由的增加;人类社会的三种财产历史形式,是对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实证,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现代社会催生的财产形式,对于当下我国建构公民社会具有启示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产生的公民社会,在财产、经济效率与公民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必然呼唤和催生成熟的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治理理念中实现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