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地区性中心城市需要联合组团发展。本文分析地区性中心城市联合组团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合作规划、健全城市间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城市分工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强软实力合作、建立合作评估机制等措施,以提高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心城市趋向于服务专业化,而中小城市趋向于制造专业化”的功能分工格局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形成,并正逐步得到强化。通过将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服务功能专业化指数与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功能分工格局有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活动的效率,其中,服务功能专业化促进了香港、澳门、广州、珠海、江门和惠州6个城市的经济活动效率,制造功能的强化促进了东莞、肇庆、佛山、深圳和中山5市经济活动效率的提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未来有必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实施基于城市群的空间开发战略,建立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群要素统筹配置以及跨区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推进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  相似文献   

3.
骆玲  史敦友 《南方经济》2015,(3):120-128
本文依据产业分工对城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单中心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演化规律,并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借助亨德森城市群模型比较分析了两大城市群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与其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心城市产业定位与城市群产业分工角度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在组成城市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基础上,但是,目前各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功能定位缺乏协调性与统筹性。因此,要进一步明确群内各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层次,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并充分整合各方发展力量,以促进各城市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构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大庆建设成为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庆要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产业分工与互补,扩展与其他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推进大庆市深度融入哈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行政区与经济区是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两个基本边界。在基于行政区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单个城市参与城市群协同发展存在激励不足和动机弱化的障碍。促进城市群内部合作需要构建行政区与经济区并行考核体系,建立合作绩效奖励制度,拓展市直部门的政治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发展与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9.
芮宏 《杭州研究》2010,(1):145-151
本文考察了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临的产业分工冲突问题,揭示了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链分工的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协调思路。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形成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是消除和缓解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发展恶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受空间相互作用、产业转移、聚集机制等理论的支持和规律的支配,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分散孤立发展、极化、扩散及完善四个阶段。城市群发展的态势是通过强化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和联系,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非均衡的特征,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特点是不同区域应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专业化的发展和格局演化对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区分绝对专业化、相对专业化、总体专业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测度方法对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城市专业化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3—2015年,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绝对专业化发展较为稳定,整体平均水平缓慢提高;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相对专业化平均水平整体呈一个平缓的倒“U”型提升趋势,表明在此期间,城市间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空间互动日趋频繁,城市群一体化进程逐渐深入;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功能专业化发展较为显著,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已经形成层次分明的职能分工,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依据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承接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产业链功能转移和部门转移,聚焦制造功能,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性互动格局。对此,应继续引导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优化城市专业化发展格局,增进城市间产业分工、互动与合作,促进城市群健康发育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空间经济学关于市场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关系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研究发现随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增强,其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地方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同时,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激烈的结构调整,使部分产业出现扩散效应,进而促使珠三角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分工与集聚。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是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智慧城市融合到城市群中,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城市群,为解决城市群的不平衡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阐述了城市群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城市群的内涵,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契合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梳理了近三年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典型实践,提出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群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郝丽霞 《特区经济》2012,(6):203-205
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城市群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发展中存在城市群等级体系不健全,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应该从城市群等级体系、产业结构、城市一体化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例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提升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而产业集聚在促进技术效率提升方面并不显著,说明沿线地区通过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发挥经济“外部性”,并通过“竞争激励效应”促进沿线地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集聚能够发挥双重作用,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促进技术效率提升。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沿线各地区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跨国公司嵌入的开发区产业集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辉 《特区经济》2010,(4):294-296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是一种独特的集聚经济,即基于跨国公司嵌入的产业集聚经济。本文在对我国开发区的产业集聚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跨国公司嵌入的三种产业集聚模式。这三种产业集聚模式将块状经济与链状经济有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工业园区发展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学鑫 《特区经济》2010,(1):188-190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其公共基础设施目前有了较大改观,良好的内部分工协作氛围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着产业同构较强,城市体系不合理,中心城市发展不充分,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与河南其他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拉大,支撑郑汴一体化的产业非常薄弱,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指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转换发展思路,构架大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发展格局,统筹发展"郑汴新区",深化"郑汴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起重要作用。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分析合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态势,针对合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作为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欣  叶长丁 《科技和产业》2023,23(16):184-187
引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L指数分析,静态和动态结合测算了2010—2019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值有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员投入是影响城市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原因;城市产业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碳排放效率,城市产业发展过快导致技术效率水平发展跟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