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教唆犯则是共同犯罪制度中最复杂的问题,本文以海峡两岸刑法中对教唆犯的不同规定为视角。比较分析了两岸刑法学界对教唆犯的性质、概念、构成要件以及处罚原则的不同观点及立法异同,以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加强海峡两岸刑法理论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打击教唆犯罪。  相似文献   

2.
聚众犯罪,又称为多众犯、聚众型犯罪,是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以聚众方式实施的犯罪的总称。虽然在外观上,聚众犯罪是以多人聚集的方式实施,但聚众犯罪不同于刑法所规定的共同犯罪。对聚众犯罪,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同时,聚众犯罪也有其不同于共同犯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康阳 《魅力中国》2014,(7):36-36
共同犯罪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犯罪形态.在犯罪构成、犯罪种类以刑事责任方面有其特有的规定,我国内地刑法和香港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具体立法方式和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葛二磊 《魅力中国》2011,(7):325-326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一种犯罪类型。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都有关于聚众犯罪的立法规定,但都没有对聚众犯罪的处罚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本文试通过对聚众犯罪的处罚进行探讨,以利于司法实践中对聚众犯罪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5.
李西平 《魅力中国》2010,(32):119-119
近年来,我国查处的领导干部受贿犯罪中。领导干部身边的如配偶、子女和情人等参与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以往的司法实践中,针对此种现象,基于缺少对上述“身边人”进行专门规制的法律条文,司法工作人员往往引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并结合刑法分则受贿罪的规定以受贿罪的共犯加以惩治。弊端在于,由于受贿罪属于身份犯罪,依照共同犯罪法理,无身份者需加工于有身份者,方才构成身份犯罪。换言之,若有身份者并非身份犯罪的正犯,无身份者断无构成身份犯罪之余地。现实中,有时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利用领导的权威收受贿赂,但领导本人并不知情。此种情形,不能适用共同犯罪之规定,形成了惩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唆犯罪中最为复杂的形态之一,教唆未遂一直作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教唆未遂的认定对于共同犯罪理论甚至是整个刑法的体系都具有重大影响。刑法29条第2款对于教唆未遂犯罪的规定值得商榷。本文力求在明晰教唆未遂的不同情形、阐述教唆犯从属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教唆未遂的处罚问题,并最终在此前提下进行相关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7.
丁加瑞 《魅力中国》2014,(16):314-314
共同犯罪行为对于单独的犯罪行为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着不同的做法或观点。根据刑法原则和有关共同犯罪理论分析了我国刑法典及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共同犯罪规定和认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引入日本学者的“脱离共犯关系”理论.在符合刑法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就可以将共犯中止予以新的认定,最后就共同犯罪理论的完善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较大的类罪,刑法总则与分则均有关于聚众犯罪的规定。但立法上没有对聚众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导致聚众犯罪与集团犯罪、一般共同犯罪,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不够明确。刑法分则关于聚众犯罪的条文,大部分明确了聚众犯罪的责任主体,但也有些条文未指明责任主体,既违背了聚众犯罪责任主体法定原则,也使得条文之间不相协调。文章探讨了聚众犯罪的立法缺陷,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片面共犯     
吕伟 《魅力中国》2010,(26):141-141
一、片面共犯的概念及其类型 共同犯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犯罪形态,与单独犯罪相比,共同犯罪则更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共同犯罪中的问题不仅在刑法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司刑事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片面共犯是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的专门用语,而在美国片面共犯则被称为潜在同谋犯(potential accompolice)。  相似文献   

10.
教唆罪成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无论是刑事立法还是刑法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教唆犯罪都被纳入到共同犯罪领域,由于有关教唆犯罪的理论困惑与实践矛盾长期存在,传统的教唆犯罪的立法形式以及以立法为本位、形而上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文章从比较法的角度梳理教唆犯罪的渊源与性质,从实践的角度分析教唆犯罪的理论困惑,应用犯罪构成理论剖析教唆犯罪的归罪原则,进而得出教唆犯罪应与共同犯罪分道扬镳、独立成罪,并提出了相应立法上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古代起就有“恤老”、“矜老”的传统,在老龄化问题目益突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的今天,我国刑法对老年人犯罪处罚过于严厉,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明显不够。综观我国古代及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对老年人犯罪处罚作出了从宽的规定,因此,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构建老年人犯罪从宽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目的和刑事责任,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我国“矜老”的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顺应国际法治发展趋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它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是指由单位(或法人)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杨杰 《魅力中国》2014,(10):303-303
海峡两岸因刑事立法背景不同,因而导致在共同犯罪问题上也产生差异。海峡两岸采用不同标准的共同犯罪人分类法即分工分类法与作用分类法,二者都不能圆满解决共同犯罪人的定界与量刑问题。大陆刑法在确定身份与共同犯罪时,存在按主犯的犯罪特征决定共同犯罪性质的法理误区。  相似文献   

14.
张鹏 《魅力中国》2010,(8):107-108
我国的犯罪预备立法与国外刑法原则上不处罚犯罪预备的普遍做法相异。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法治建设目标的确立,我国的犯罪预备立法不合时宜,且与法律至上、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等法治原剐相冲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并没有对身份作专门规定,在刑法理论中,对身份共同犯罪问题也存在着不同意见。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无身份者可以是身份犯的教唆犯或帮助犯,但是两者能否构成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文章认为,无身份者可以与有身份者构成共同犯罪的实行犯,并且应当按照以特殊身份说为基础、以职务利用说为补充的原则对此共同犯罪定性,这种原则符合我国共同犯罪理论,也体现身份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另外,从我国现行对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的规定与过去的规定比较来看,现行规定较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胡修谱 《魅力中国》2014,(10):302-302
共谋罪是英美刑法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罪名,在香港刑法中亦是如此。设置共谋罪地目的是为了防止犯罪在未达到未遂阶段之前实质性犯罪的实施,是将有组织的犯罪扼杀于萌芽状态。但共谋罪的适用规则也存在着处罚犯罪扩大化、追诉时效的无限延伸化等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共同犯罪理论、未遂犯罪理论及犯罪构成理论对中国刑法第29条进行阐释,揭示该条文所规定的教唆未遂的犯罪构成特征及含义。教唆未遂是指因教唆人意志之外原因而使所教唆之罪未完成的犯罪形态,不仅包括因被教唆人意志之外原因所致的未遂,还应包括教唆不能,但不包括陷害教唆。  相似文献   

18.
人口买卖起源于封建社会,延续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无论是从社会道德角度来看,还是从法制制度层面来看,在当代社会,拐卖妇女儿童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都侮辱和侵犯了人格的尊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已有明确处罚,相应犯罪行为随之有所减少,但此种犯罪依然屡禁不止,根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绝非朝夕之功。有鉴于此,我国刑法有必要加大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犯罪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9.
李军恒 《魅力中国》2014,(6):395-395
受贿罪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腐败犯罪。毫不夸张的说,贪污受贿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内地最大的社会问题,其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破坏性腐蚀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中国大陆刑法典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刑法中都规定了受贿罪。但两地刑法中对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都是有区别的,本文旨在通过借鉴香港地区刑事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内地关于受贿罪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20.
教唆型犯罪和教唆犯的未遂问题是共同犯罪中最为复杂的刑法理论问题之一。至今在刑法学界的争议依旧颇大,并没有实质性的结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刑法第29条对教唆犯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许多关于教唆犯的问题都需要理论学说来予以解决。本研究通过对"二重性说"的理解来重新解决教唆犯上存在的疑难问题。首先,介绍国内外关于教唆犯学说的理论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