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学界有关胎儿利益保护的学说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对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主体价值的形体予以承认,凡适合于驻足集散权利义务的形体就应获得法律承认而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前自然人-胎儿虽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之形式,却不具备民事主体地位之实质。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逸萌 《企业导报》2009,(5):156-158
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地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分支机构的基本特征 1.不具有法人资格,不是纳税实体。设置分支机构是总公司在采用对内拓展方针中为便于经营和管理而采取的措施。分支机构只是企业法人的延伸,而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不独立纳税。因此,它不具有对外筹集资金和对外投资的职能,它与总公司之间的业务是一个法律主体内部的业务,  相似文献   

4.
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人民法院生效的错误判决和裁定的一种司法程序,这个程序由谁来启动,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可以作为启动的主体,但笔者认为人民检察院作为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与民事诉讼理论相违背。本文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下列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办事机构)已经我局核准注册,现予公告。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简约的条文,言简意赅的为中外当事人提供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以开放的态度平等的对待国内外法律,注重保护弱方当事人的利益,也赋予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以突出的地位。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7.
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贯穿于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法的自治原则正深入人心,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越来越受尊重,职权主义的审判模式正向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模式转变,在民事诉讼中坚持辩论原则对于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基本权利,强化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主导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刘莉 《中外企业家》2016,(6):158-159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争议较多的一个程序,它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的"申请再审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润色油漆有限公司系在A市工商登记的企业法人,在B市设立了分支机构,领取了分支机械营业执照。二00四年以来,润色公司分支机构将总公司提供的桶装油漆在B市营业地伪造他人厂名,厂址后对外销售,被B市质监部门处以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该分支机构后,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与民事诉讼当事人概念并无二致.传统理论对当事人概念的界定是,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关系的人是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民事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而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主体.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当事人概念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事关权利救济和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越来越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随着现代型诉讼的出现及日益增加,传统的当事人理论已经无法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纠纷的解决。鉴于此,有必要从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角度出发,重新反思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起诉条件。  相似文献   

12.
梁晓杰 《活力》2009,(10):71-71
一、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非法占有目的”之有无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利用欺骗方式从对方当事人获取财物、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有的属于诈骗犯罪.需要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有的则属于民事欺诈行为,应以经济纠纷加以处理。因为涉及罪与非罪,所以诈骗犯罪与民事纠纷尤其是与民事欺诈纠纷的界定与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何成 《企业导报》2014,(6):118-119
民事起诉权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体现。它对于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制约法院审判权的滥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起诉权的规定存在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从当前我国民事起诉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对如何重构我国民事起诉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村民甲与村委会达成协议:村民甲在其宅基地上所建房屋需与他人保持齐平,如果超过他人房屋1厘米,则罚款100元;如果超过5厘米,则应拆除之,并且费用由甲负担。事后,村民甲所建房屋高出他人房屋40厘米。此时,当事人间之法律关系如何?在该纠纷中,当事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事。  相似文献   

15.
朱加嘉  过悦 《企业导报》2011,(15):168+229
<正>一、问题的提出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为了使民事主体能够按照自己需要,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有关的权利、义务。只有当当事人所表示出来的内容与其内心的效果意思的内容相一致时,以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自由地进行,是其内心的真实意愿,而非受到不正当的影响时,法律上基于其意思表示发生的法律效力才符合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房产登记中最为困扰之处在于民事与行政的纠结。作为从事房产登记的行政机关,做到依法行政即可,本无权干预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活动,但为了追求真实的登记结果,房产登记机构的工作人员往往为了探究事实的真相,过多干预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上海房地产登记杯”房地产登记征文中的问题大多是民事问题,本属民事主体之间的意思自治的范畴,但当前登记实务中,登记机关往往也要介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一、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非法占有目的"之有无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利用欺骗方式从对方当事人获取财物、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有的属于诈骗犯罪,需要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有的则属于民事欺诈行为,应以经济纠纷加以处理.因为涉及罪与非罪,所以诈骗犯罪与民事纠纷尤其是与民事欺诈纠纷的界定与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司法、颇为棘手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湖南房地产》2005,(8):54-57
为了进一步规范民事执行中的拍卖,变卖措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9.
《湖南房地产》2005,(8):57-60
为了进一步规范民事执行中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20.
水权转让合同中,对当事人私人意志的限制并不当然排斥当事人之间彼此自由合意的实现,并未否认合同的民事性质和当事人意志的正当合法性,水权转让合同行为仍是民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