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对2000年-2013年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值仅提高了3.13%,东部地区的高效率优势逐渐减退,中部地区的效率值总体较低,西部地区配置效率的"后发赶超"特征明显。东部地区所属省份的配置效率及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所属省份配置效率地区差异较小;西部地区高效率省份与低效率省份之间的效率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2.
在深度老龄化来袭和生育率持续快速下滑的双重压力下,提高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就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破局”之机。揭示1994-2018年中国289个地级市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与错配方向的动态演化趋势,并识别户籍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这两种典型制度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呈“西部最严重,中部居中,东部最低”的阶梯式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改善速度最快,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收敛特征。(2)东部地区劳动力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配置过度。(3)总体来看,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能缓解劳动力空间错配,而户籍制度起加剧作用。对错配方向、城市行政级别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与户籍制度放松将加剧劳动力配置过度地区和重点城市的劳动力空间错配,但对劳动力不足地区及非重点城市,同样的政策则起缓解作用。(4)金融发展、市场化进程、城镇化、高等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均能改善劳动力空间错配,而对外开放和房价则不利于地区间劳动力优化配置。据此,在矫正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时,政府应根据地区劳动力配置状况分类施策,同时,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1~2017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各地区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数字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一期的资源错配会加剧当期的资源错配水平,表现出了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数字金融对我国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存在显著的改善效应,提高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均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主要对东部地区、产能过剩较高、资源配置过度及较大规模的城市资源错配改善显著.本文的启示在于: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发展数字金融,并促进资本和劳动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藉此改善资源错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采取Hsieh等的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源错配及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有、集体企业的资源错配较为严重,港澳台、外商企业则较低;中西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高于东部,中部高于西部;重工业企业资源错配高于轻工业。从企业TFP发展潜力来看,如果有效消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错配,全部工业企业的总量TFP可提高51%以上,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总量TFP有望分别提高45%和18%以上。  相似文献   

5.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测算分析中国各省份资本错配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资本错配纠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资本错配程度呈下降趋势,但省域之间资本错配程度的非均衡性特征突出,中西部地区的资本错配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引进来"与"走出去"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起到纠正资本错配的效果;"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能够有效地纠正中西部地区的资本错配,提高其资本配置效率,但其在东部省份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在考虑反向因果和异常值的影响后,研究结论依旧稳健。  相似文献   

6.
选取我国东部11省市,中部8省,西部5个省市的从1995年到2011年的高技术产业数据,利用动态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地区评价,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创新效率不但区域间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也较大。针对各地区投入产出现状,我国东部地区应提升现有资源的配置效率;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适当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提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应逐渐转向创新的内生能力,即注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产学研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提升区域内或产业内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EA-Tobit二阶段模型核算并解释各省级政府财政支出在缩小城乡生活质量差距上的效率。研究发现:综合支出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西、中部地区,进一步对地区效率差异性检验发现,仅东、中部地区间的差异较显著;阻碍东部地区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为公共投入冗余,西部为投入不足,中部为纯技术效率偏低;影响因素检验表明,政府规模是降低效率的因素,教育水平、政策变量对效率提升起促进作用,人均GDP对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要素错配是我国服务业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但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足够关注。实证结果表明,劳动要素错配的影响大于资本要素,要素错配类型和程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估算结果表明,2004-2010年间要素错配对服务业产出造成9%-11%的损失且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东部地区的要素错配对本地区服务业产出损失的贡献大于中西部地区,三大地区劳动要素错配对服务业产出损失的贡献都大于资本要素错配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詹逸涵  金明 《商展经济》2024,(1):152-156
当前,中国正从各方面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提高绿色能源效率是转型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利用2013年至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中国30个省的绿色能源效率,并采用GML指数模型解释效率变化。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效率的增减上看,我国绿色能源效率以2016年为节点,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2)从地理分布来看,绿色能源效率较低的省份在地理上集中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高绿色能源效率的省份大部分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且地理位置相对分散;(3)从区域特征来看,在中国的四个主要地区中,绿色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其中,2013-2020年间东北地区的效率提高速度最快;(4)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进步是绿色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且各区域的技术进步指数差异较大。本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夏晶  程沛  曹子瑛 《商业观察》2023,(11):90-97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方向和水平。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014—2018年31个省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技术效率进行了评价,并通过Tobit方程对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高,导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静态研发技术效率整体偏低,且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整体态势。第二,动态来看,技术水平进步是全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贡献因素。第三,财政支持力度、企业债务规模、区域发展水平等对企业研发技术效率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研发技术效率,应提升科技与经济发展匹配度,加大创新资源集聚程度,补齐企业研发要素短板,并合理控制企业债务规模。  相似文献   

11.
结合WIOD数据和我国工企数据,从城市层面实证制造业服务化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探寻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制造业服务化能够显著改善资源错配,相比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更明显;(2)专业科技、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和运输仓储服务化对资源错配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特别是金融保险服务化的影响最大,而信息通讯服务化的资源优化效果并不明显;(3)行政效率的提高可以协同制造业服务化显著降低城市的资源错配程度;(4)高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服务化改善东部城市的资源错配情况,但会加剧中西部城市的资源错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对中国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会显著降低中国整体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但该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同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对中国资源错配的影响存在阶段性特征:当人均收入水平低于19821元(2007年以前)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未对中国资源错配产生显著影响;当人均收入水平大于19821元小于49542元(2008-2014年)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可以缓解资本错配,但对劳动力错配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当人均收入水平大于49542元(2015年以后)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有利于改善资源错配。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通过提高金融深化水平和劳动力成本,进而缓解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区间用于科技发展的研发绩效评估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DEA方法对我国三类地区2000-2003年研发效率的评估和比较发现,研发投入的数量与研发产出的数量、质量呈现正相关性,但产出数量与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投入,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第一类型区总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最高,而研发投入力度最小的第三类型区总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高于第二类型区;三类地区技术无效率主要来自纯技术无效率,从变动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类型区的纯技术效率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第一、三类型区的纯技术效率却在持续恶化.上述发现说明三类地区在研发活动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上皆存在缺陷,从而致使投入要素使用出现严重的非效率现象.因此,在我国目前科技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科研效率应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The World Economy》2018,41(9):2439-2463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accounting techniques and a factor misallocation framework, we use panel data of 30 Chinese provinces from 2000 to 2013 to assess how factor allocation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particular, we decompose economic growth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sector productivity (SP ), factor market efficiency (FME ) and factor endowment (FE ). We then conduct counterfactual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 and long‐run roles of factor allocation i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cross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 , FME and FE can explain 23%, 8.5% and 68.5% of economic growth, while labour, capital and energy reallocation account for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of about 47%, −4.8% and −0.1%. Furthermore, when the factors are efficiently allocated, transferring labour (capital, energy) from agriculture (service, industry) to the other sectors will increase the income per capita by 29.5% and 42.5%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Meanwhile, efficient factor allocation accounts for 32% and 29.7% of aggregate productivity and reduces the income variation across provinces by 25.5% and 23%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spillovers through intra-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f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 during 1973–1994. In the model, four different sources of R&D are identified: R&D conducted in the particular industry itself, R&D conducted in the same industries in other countries, R&D conducted in other domestic industries, and R&D conducted in other foreign industries. I find that among R&D source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productivity growth come from the domestic R&D efforts. Here, own R&D is important for both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for the productivity catch-up process. Evidence that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ls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growth is found to be less robust. My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affects productivity directly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单一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却普遍忽视不同类型和等级交通网络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作用以及劳动力流动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检验不同性质交通网络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类型和等级交通网络密度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显著正向作用,其中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作用尤为突出,且同一性质交通网络体系的作用强度随等级降低呈下降趋势;异质性交通网络之间存在互补性,随着交通网络密度的增加,互补性逐渐减弱;异质性交通网络密度通过劳动力流动特别是研发人员流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类型和等级交通网络中的作用差异明显,作用强度随交通网络等级的降低呈下降趋势。鉴于此,地方政府未来应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在已经开通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进一步提高其网络密度。与此同时,重点关注研发人员流动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和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和科研经费,吸引研发人员流入,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或放松人才落户限制,全面解决人才户籍问题。  相似文献   

17.
We consider how inter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fluences the use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 and how this relationship varies across industries. We find that, in general, R&D investments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VC deals in an industry. We also find that R&D investment has a particularly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use of CVC in industries that are growing rapidly and changing technologically. Our analysis provides greater clarity on the relationships involving R&D and CVC in the presence of contingencies by integrating insigh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al options reasoning.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R&D investment data from Chinese listed manufacturing fir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R&D spending on firms’ future performance conditional on their strategic positions. We find that firms pursing a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have more R&D spending than those with a 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In addition, we document a positive effect of R&D spending on firms’ future performance if they adopt a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Meanwhile, for the firms that adopt a 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spend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resembles an inversed U-shape. Furthermore, we find this inversed U-shape relationship only exists for non-state-owned firms. Overall, this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and useful suggestions on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D resources for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