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构建的结构分解模型中将海洋渔业捕捞量变动分解为资源消耗强度变动效应、经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最终需求水平变动效应、最终需求系数变动效应和最终需求分布变动效应等。根据山东省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运用构建的模型对该省近十年的海洋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等三类海洋渔业资源捕捞量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洋渔业资源捕捞量下降与资源消耗强度变动效应、经济技术变动效应正相关,而与最终需求变动效应负相关;最终需求水平变动、最终需求系数变动和最终需求分布变动对三类渔业资源需求量变动均具有增量化作用,其中最终需求水平变动的增量化作用最明显;不论是减量化作用,还是增量化作用,鱼类资源需求的五类变动效应最为明显;经济技术变动效应的六部门分解效应中,工业部门的减量化作用最为明显,渔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增量化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气环境的治理更是关键问题。为探究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等驱动因素的变动对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的影响,文章基于2007—2012年京津冀三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考虑排放系数、能源强度、投入结构、最终产品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总量6个因素的影响,构建了NO_x排放的结构分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2年,北京市氮氧化物排放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增长了43%和33.4%。能源强度、投入结构和最终需求总量的变化导致了氮氧化物排放变化,但是这些因素在三个省份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将对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具备理想分解法特性的DL简化法,分解了最终需求水平等4个因素对1997—2012年中国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需求水平呈现持续而显著的正向效应,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因素;碳强度表现为持续而显著的负向效应,是导致碳排放减少的唯一因素;投入产出技术一直表现为正向效应;最终需求结构经历了从负向效应逐渐过渡到弱正向效应并最终呈现正向效应的过程。为了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中国应重点实施降低部分关键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等措施,进一步强化碳强度的负向效应,并辅之以降低影响力系数上升幅度较大行业的比重、优化最终需求结构等结构性减排措施,努力实现投入产出技术及最终需求结构由正向效应向负向效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根据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因素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原理,采用因素分解方法分析"十一五"时期各个因素对我国污染物排放变化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污染物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排技术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技术效应对降低污染物排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能源消耗、SO2和COD的排放来看,工业内部结构均趋向清洁化,但这种结构效应对降低污染排放的影响力度不大,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依然缓慢。  相似文献   

5.
杨莉莎  朱俊鹏  贾智杰 《经济研究》2019,54(11):118-132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相似文献   

6.
笔者利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将中国1987年~1997年以及1997年~2007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分解为基于产业角度的需求扩张效应、增加值率变动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并测算出不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论表明,1987年~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机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单一依靠需求扩张转变为依靠需求扩张、增加值率变动和技术进步协调拉动。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健性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空间,笔者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6,(2):82-96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相似文献   

8.
袁鹏  程施  刘海洋 《经济评论》2012,(1):122-132
本文采用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相结合的新分解方法,将我国CO2排放的增长分解为能源效率效应、能源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国内最终需求效应、出口效应、进口效应6项,并重点考察了出口效应、进口效应以及两者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5年期间,我国CO2排放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所推动,而非国际贸易效应。出口起到了较大的增排效应,而进口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两者相抵后的综合效应较小,但2002年以后国际贸易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开始显著增强。其他因素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而能源替代从减排效应转为增排效应,技术效应具有持续增强的增排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分省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算了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将后者分解为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作为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在邻接空间权重和地理距离权重下衡量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具有"双刃剑"特征,即技术进步对本区域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区域均却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技术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效率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通过对2000年以来工业部门数据的分析发现,“十五”期间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污染排放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排技术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技术效应对于抑制污染排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SO2而言,工业部门的结构在“十五”期间污染密集程度加重,而对于COD来说,工业部门的结构趋向清洁化。2006年在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继续延续以往的趋势,但是结构效应却由以前的负面影响转变为正面影响,抑制了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