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目前我国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已陷入困境.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护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问题,说明政府没有很好的履行其职能.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可以很好地解读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2.
李永军 《时代经贸》2007,5(6X):25-26
目前我国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已陷入困境。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护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问题,说明政府没有很好的履行其职能。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可以很好地解读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对民工子女162名和城市儿童91名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城市儿童的自尊高于民工子女的自尊,并且有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论,分析讨论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民工子女儿童自尊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无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他们的迁徙必然带来子女的迁徙,如何加强外来务工子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更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全面了解无锡市外来务工子女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取抽样问卷、个别家访、集中座谈等形式对6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和4所公办学校的近500名外来务工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5.
根据《长江三角洲16城市农民工现状调查》课题组的专项调查数据表明,有47.1%的来沪农民工务工经商带子女随行,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值得关注。在上海市政府的关怀下,当前在沪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有所改善,多数孩子能进公办学校学习。调查数据显示,在沪农民工子女进入本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24.5%,在民工子弟学校就学的占12.8%,就读于家乡学校的占62.8%,因各种原因失学的占2.8%。从全市范围来看,进入本地公办学校读书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比例已高于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比例,失学比例也低于2004年5%-6%的比例。另外,调查反映外来农民工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较高。按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拥有大学本科学历是大多数人对子女的美好愿望,该比例占到45.4%,6.2%的人因各种原因(包括子女已长大工作)选择了“无所谓”,认为至少应读到大专的占6.1%,有5.9%的人甚至认为孩子最好读到研究生及以上,希望读到高中的仅占2.1%,初中、中专比例更少分别为1.2%和0.7%。并且,90%以上的外来农民工家庭表示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读书,砸锅卖铁也会供其念书。外来农民工对子女学历的看重,说明在子女身上寄托着他们想要改变户籍身份和命运的强烈愿望。[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民工家庭城市化经济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民工城市化的实际情况,将托达罗模型发展为民工家庭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对民工家庭城市化的条件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第一,为了达到在城镇定居的最低限度经济条件,民工夫妻婚后至少需要连续工作21年,这意味着民工至少工作到45岁左右才有足够的收入完成城市定居过程,而目前中国绝大多数民工面临着中年(40岁以上)失业威胁,这成为民工城市化的主要障碍;第二,实际工资的持续缓慢提高会大大缩短民工城市化的最低工作年限;第三,非独生子女民工家庭城市化的难度要比独生子女民工家庭大得多。  相似文献   

7.
青年民工人力资源开发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锁 《生产力研究》2005,(3):45-46,117
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庞大的群体,青年民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目前还是个薄弱环节。开发青年民工人力资源是提高青年民工素质,实现青年民工自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开发青年民工人力资源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在今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了民工短缺。民工工资收入低且增长缓慢与物价上涨形成强烈反差;以及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为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情况下,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提高民工的待遇,保障民工的利益,提高民工的素质,培养高技能的员工,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民工的流出流入地及流动范围也具有较强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即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研究了我国民工流的场效应。我国存在五个主要的吸引场,分析了民工流吸引场的特点,剖析了不同区域民工流流动空间差异。通过引力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我国民工流流动符合Harris-Todaro期望收入假设,Schulzt人口流动推拉对称假设和距离衰减假设。由于区位的差异,不同流入地、流出地的民工流影响因素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民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工经济"的发展壮大,对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镇化建设、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分析了"民工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工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类乡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城市民工需求年轻化导致三个后果。首先导致青年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乡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其次,导致乡村现有中年剩余劳动力难于在城市就业;最后,导致进入中年后的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中年民工家庭因不具备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回乡。后两个结果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乡村劳动力的中年失业。  相似文献   

12.
伍晓奕 《现代财经》2005,25(10):12-15
我国许多企业存在侵犯劳工权益问题,民工的工资公平感普遍很低。根据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不仅工资分配结果和分配过程会影响员工的公平感,而且管理人员对待员工的态度、信息交流也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资公平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行为。企业提高民工工资公平感要根据民工的特点,从保障民工权益、善待民工入手。  相似文献   

13.
樊荣强 《新经济》2004,(3):28-28
本文的题目叫“从民工到蓝领”,可是最初决定这个题目的过程却是“从蓝领到民工”,也就是说,是先谈到蓝领问题,然后扯上民工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民工潮”,近年来却悄然退去,演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民工荒”。原因究竟何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是“质量荒”,来源于民工的“教育荒”。从-定意义上说,“民工荒”反映的又是“权利荒”。善待民工,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才能营造出-个留住民工的良好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地区,如何用好管好外来民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因素,达到既有利干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又能增加民工个人收入的最佳效果,这是当前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外来民工流入人数占漳州市各村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对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又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维护民工合法权益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雇主和民工多方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抗战前期,为增强战斗力,国民政府急需征调大量民工赶筑国防工程。在特殊时局下,偏处西陲的四川成为抗日御侮的根据地。为调动应征民工的积极性,在民工待遇方面,当局政府制定并修正有关法规,主要表现在方价、工粮、伤病死亡抚恤费、工具用具费、工棚费。虽然规定的待遇在具体工程的发放中由于存在变通之举和现实问题民工实际上只得到了有限的实惠,但从总体上看,民工的待遇从制度上得到了规范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战时人力资源的调配,从而为战争的胜利在后勤上提供了一定层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玮玮  钟念 《经济论坛》2007,(15):53-55
2004年9月7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首次承认我国局部地区存在"民工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几千万民工离乡背井,向沿海地区流动,不是盲流,而是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他们是有目的的流动。就像当年美国开发西部一样,这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正在经历这一过程。厉以宁指出,民工的流入,确实给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这不要紧,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解决。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大量民工的参与,治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会这样快,而且民工还把打工挣来的钱寄回家乡,用于改善家乡生活和生产,这对当地经济也是一个促进。  相似文献   

20.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或民工荒现象。特别是东莞,在2004年春节过后,就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民工短缺现象,行业缺工人数达二十多万人;而到了2005年,缺工人数上升到30万人,较上年公布的数字又有所增长。一、民工短缺的原因探析1.工资待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