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资本短缺、劳动力和土地过剩时代。过去,各个地方招商引资打出的都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甚至零地价招牌,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来吸引资本,而且很奏效,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两年,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劳动力和土地越来越短缺而资本则越来越过剩。中国进入了资本过剩时代。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困境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杰  王韧 《经济管理》2007,(9):70-75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针对这一领域存在的广泛争议,本文主要阐明4个问题:(1)在概念上,流动性过剩是长期持续的超额货币供给累积的短期爆发,(2)在成因上,流动性过剩是我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综合作用的结果;(3)在应对措施上,流动性过剩的解决无外乎平衡国际收支、构建自由外汇制度和进行宏观调控三种手段;(4)在解决策略上,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最终解决必须以克服“外患”为先导,消除“内忧”为根本,依靠“节源”、“开流”和“吸纳”3类措施的分工合作,选择社会保障、外汇使用和资本市场发展作为主要的突破口,有效稳妥地推进。  相似文献   

3.
过剩经济下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央行自1996年5月至1998年底已连续6次下调利率,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从我国经济运行的背景分析,指出我国已进入“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时代,继而分析比较了在“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与在“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下货币政策运行的各自特点,得出当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较差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了梗阻。本文最后提出了在过剩经济中发展经济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经济在这10年中所取得的较高增速实际上是出口快速增长与加杠杆拉动的综合结果。这一特点对于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打下了深刻烙印:当出口增速不可避免必将下滑的同时,资本形成贡献度也将在过剩产能压力下下滑,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轴心下移。  相似文献   

5.
东亚经济的调整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恩富  夏晖 《财经研究》2003,29(7):34-38
本文描述了东亚经济及其模式的一般特点,重点阐述了其显露和隐含的问题。文章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东亚国家必须突破日本一雁领头的“雁形结构”,尽快形成由日本和中国领先的“双头鹰结构”,或由日本、中国和韩国三足鼎立的“鼎形结构”,提高产业调整速度,共同实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要在和平条件下提高区域合作紧密化程度,其中,“东盟 中国 日本 韩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组织的不断完善,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将为东亚和整个亚洲经济的高效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遵循的经济学原理,哪一条最重要?是比较优势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产不断扩张,商品日趋丰富。人们欣喜地走出了“短缺经济时代”,但很快又发现“过剩经济”的某些特征过早地显露了出来。“过剩经济”的萌发,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市场不是“12亿人的市场”,许多低收入者其实  相似文献   

7.
赵永升 《经济月刊》2013,(10):82-83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如何“去产能过剩”也就自然成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有的认为要关闭一些产业的部分工厂,有的认为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有的认为市场才是主角……不同的经济学家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之谜”——文献综述和一个假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伍志文 《经济学》2003,3(1):39-70
本首先就“中国之谜”产生的背景及其争论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通过引入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将传统的局限于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数量论拓展为包括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广义货币数量论模型,在新模型框架下分析了“中国之谜”的生成机理;我们发现大量货币在资本市场的积聚是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反常的直接原因。“中国之谜”是货币虚拟化过程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失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晶明 《经济论坛》1999,(22):22-23
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由短缺经济过渡为相对过剩经济时代,其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商品严重积压;行业利润显著下滑;物价出现负增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领域内就没有消费巨大而又能赚取较高利润的新兴产业。这是因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并非是过剩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结构方面的问题,是生产纯粹物质产品的人太多,生产精神产品的人太少(或者说是生产具有精神消费内涵和含量的产品太少)。因此,在我们这个物质产品相对过剩的市场条件下,精神产品的开发和塑造无疑将成为拉动内需、繁荣市场、发展经济的强力催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今天“小城镇大战略”所具有的时代内涵,提出在“过剩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小城镇既是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力很强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11.
张茉楠 《商周刊》2013,(22):20-20
投资依赖越重,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风险以及产能过剩风险就会愈发严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就难以摆脱粗放式增长的路径依赖。在经历了6月份所谓“钱荒”以及二季度经济增速触及7.5%的下限目标之后,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组合拳遏制了实体经济下滑势头,三季度中国经济触底反弹,GDP增长7.8茗,回升至年内高点。然而,三季度GDP增速加快背后却隐藏着风险隐忧。  相似文献   

12.
内源融资与金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融资与金融发展黄明一、简述:麦金农的“金融抑制论”著名的发展金融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了广泛而深刻的分析和描述,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是“割裂”的,即大量的经济单位(企业、住户、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13.
目从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之后,“抓大放小”、“强强联合”、“资产运营”在全国各地如火如某地展开。国有资产重组的深入进行对搞活国有经济、改善经济结构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受人们对市场经济认知水平、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制约,也出现了不少背离“资产重组实质要求”的做法,存在一些“误区”。1.现资本经营为金融商品的买卖投机行为许多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皆因其背后的巨大利益,他们通过对某些企业进行控股兼并后,直接对目标企业进行包装,然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倒卖,“炒一把”就走。例如:海南华…  相似文献   

14.
《经济视角》2008,(1):1-3
对中国经济而言,2007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依然存在,结构性价格增幅持续走高,资本流动性过剩势头较猛,国民经济运行中积聚着一定风险。面对这些问题和风险,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力求使中国经济的巨轮沿着又好又快的轨迹前行。  相似文献   

15.
陈言  周旭 《经济月刊》2004,(5):24-25
3月10日,日本政府做出减少对华援助贷款的决定后,日本国内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解释和说法,其中自民党内的主流意见认为:中日进入协调竞争的时代,中国需要援助的迫切性减弱:认为“中国威胁”包括经济威胁和军事威胁.尤其是中国的军费不断增加,却不透明,对日本形成威胁,因此.《经济》杂志记者直入东京,在自民党四大派别之间寻访这种种声音的真实源头。  相似文献   

16.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的观念。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招商引资,轻招智引才的传统观念。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不同经济形态下的生产力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和依赖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上地曾经是第一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取代土地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取代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7.
杨明 《新经济》2011,(1):3-3
2007~2010年连续4年的本刊新年献词,笔者先后以《投身中国新经济时代》、《发展资本市场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凤凰涅磐,展翅高飞》、《“黄金十年”中国号扬帆启航》为题,坚持不懈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栋 《新经济》2006,(5):32-35
这是中国的沃尔玛开始起步的时代,还是沃尔玛在中国开始跨步的时代? 虽然还没有答案。不过很显然,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跨国资本,在中国商业领域这个无限广阔的舞台上,各自都在“圈地”。  相似文献   

19.
产能过剩威胁中国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电荒、煤荒.煤电油运价格一路攀升.导致部分地方出现大量盲目投资。虽然国家实行了第五轮宏观调控.并多次亮起“红灯”.但由于投资建设的惯性作用.目前.在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背后.一批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过剩势头上升迅猛.涉及行业越来越多.危害和影响日趋严重.对中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0.
在提倡“节约型经济”的今天,作为耗能大户的我国玻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整体出现亏损。如何“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策略,对玻璃行业进行整合,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玻璃行业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对我国玻璃行业进行资本整合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