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产品价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梅  周明 《基建优化》2004,25(2):24-26
建筑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影响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利益团体的投资决策,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建筑业与世界接轨,计划经济时期以行政命令方式决定建筑产品价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依据统一定额和费率决定建筑产品价格的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成熟的无底招标模式在我国的应用也正在探索之中。为了正确理解建筑产品价格并进一步为建筑产品价格的预测奠定一定的基础,结合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探讨建筑产品价格的特点、不同经济时期建筑产品价格形成的模式以及建筑产品价格运动的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可能影响建筑产品价格的宏观经济变量。  相似文献   

2.
论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与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晓君  席酉民 《基建优化》1998,19(2):35-39,54
本文在标准招标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型时期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变化,建立了包含体制因素在内的、新的招投标机制选择模型。通过此模型本文对我国目前建筑产品价格形成中出现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剖析,并对经济转型时期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从1980年4月中央恢复建筑业2.5%的法定利润率以来,建筑业探索建筑产品价格改革之路已经整整七年了。但是,时至今日,建筑产品价格改革的步子基本上没有迈开,收效甚微。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对改革的战略目标不甚明瞭,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一、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战略目标 作为建筑产品价格改革的战略目标,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必须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曹永男 《活力》2004,(4):85-85
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仍处在政府定价与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状态,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定价模式:①工程建设定额仍然由政府制定统一标准,仍然属于一种国家定价性质的法令性文件。②施工利润仍然采取计划利润模式,尽管实行了差别利润率,但仍然由政府统一规定;③工程取费的重要基础之一仍是工程  相似文献   

5.
建筑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工程造价的竞争,工程造价管理也称投资控制,是基本建设最基础的管理工作。社会的发展要求工程造价管理加快改革步伐,冲破建设领域计划经济下旧体制的束缚,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新体制和工程管理办法。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即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建设所需费用的总和,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费用和其他费用;二是工程项目承发包交易价格,即建筑产品价格。它是建筑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6.
建筑工程预决算审计的关键环节白灯满当前,随着我国基本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产品价格的确定问题越显得重要了。弄虚作假,高估冒算,套取工程款的现象在建筑工程预决算中普遍存在。笔者负责的建筑工程审计在今年上半年内,所经手的工程款项为3...  相似文献   

7.
面对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即将加入WTO的新的挑战,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及国家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的实施,作为建筑产品价格的计价依据《定额或指导价)和计价方法应该有所改革。即改变传统计价定额的表现形式,实行项目计量单位综合价格(简称“项目综合价格”),以实物工程量与综合单价相乘累计之和直接计算出工程造价。这种与国际上习惯计价办法相类似的计价方法的实施,标志着工程造价改革的重大突破,也为建筑产品价格改革奠定基础,其意义是深远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项目综合价格为计价依据,有利于建设单位自主定价,施工企业自主报价,以科学、合理、规范的计价依据由甲、乙双方签订固定单价合同;其二,随着招投标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在招投标过程中,建设单位出具工程量清单,施工单位填写投标报价清单,直观地计算工程造价,简化招投标关于工程计价方面的程序;其三,加入WTO势在必然,采用项目综合价格的计价依据和计价办法,有利于适应改革发展以及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公用产品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行业产品,其价格形成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及不确定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对公用产品价格的改革。本试图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公用产品价格不确定性的分析,对公用产品价格的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面对铁路建筑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急剧转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国际形势,施工企业如何保持或创造企业的长期优势,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工程间接费构成的演变 工程间接费构成的演变,是建筑产品价格制度演变的一个侧面。因此,工程间接费构成的演变过程可以从建筑产品价格制度的演变中反映出来。 建筑产品价格制度的演变过程如下所示:(见表1)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产品价格从计划定价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已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来,建筑市场已出现计划定价与市场定价并存或相互交叉的局面。新形势要求施工企业工程预算人员不仅能熟练地按照当前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关规定编制工程预算、结算参加招投标活动与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同时要掌握按国际惯例的市场定价原则编制工程预、结算,参加非规范的投标与议标竞争活动。  相似文献   

12.
陆东民 《民营科技》2007,(5):124-124
建筑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工程造价的竞争,社会的发展要求工程造价管理加快改革步伐,冲破建设领域计划经济下旧体制的束缚,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新体制和工程造价管理新办法。  相似文献   

13.
刘孔玲 《价值工程》2010,29(11):75-76
通过对建筑产品价格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形成方式的研究,系统揭示建筑产品价格的运动规律,为承包方、发包方及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琰 《基建优化》1997,18(2):12-12,22
建筑经济学作为研究建筑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专门学科,在新中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近来有一种说法:建筑经济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已完成了历史任务,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这门学科已不需要了。对此说法,有识之士是不会同意的。当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以计划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建筑经济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是事实;但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需要建筑经济学了。恰恰相反,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给建筑经济学科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要求建筑经济学界给以回答。首先是…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实行工程预算定额,一直是我国对建筑产品进行计价的主要依据。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这种做法已不能全面体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能充分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的原则。改革传统的定额计价方式,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不仅可以为建筑市场整体创建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国内建设各方主体参与国际化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一、正确把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要素为推进建筑市场的改革,加快建筑产品价格实现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竞争形…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建筑市场当前的状态。并对我国大型建筑企业优劣势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我国建筑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归纳性提出更有利于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8.
熊斌 《四川会计》2001,(4):30-31
在当前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期,水电施工企业已面临着内部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为此,水电施工企业的财会人员必须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并能够有所作为。笔者就此谈点体会。  一、财会人员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中国加入 WTO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的活动范围将变得更大,也使经营的风险性日趋增强。就国内形势看,武警、铁道部、中建集团等单位相继进军水电建筑市场,加上原水电部下属的十多个专业水电工程局,相互间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地…  相似文献   

19.
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程及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诞生与运行的。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和列芳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转变的伟大改革之中。这种新的变革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基础的一系列变化,而且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因此,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