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国内外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原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他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虚拟资本的概念。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其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虚拟资本做了精辟的论述,虚拟资本作为信用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物,是生息资本的一种派生形式,以国债、股票、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本文在阐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虚拟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一种活动模式,是近些年来出现的经济术语。虚拟经济起源于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虚拟资本指的是独立于现实的资本运动之外,以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虚拟资本在质上和量上都与实际资本有着根本的不同。虚拟资本有价格,但没有价值。虚拟资本的价格实际上就是收入的资本化,它的变化与实际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一般虚拟资本的价格总和大于实际资本的价格总和。  相似文献   

4.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发展与特点成思危(2003)认为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随着货币的虚拟化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有关虚拟资本的定义范围除了马克思所述的股票、债券、金融产品等  相似文献   

5.
新概念词典     
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虚拟资本的起源为起点,综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的虚拟资本理论,总结了虚拟资本起源的两个基础,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征和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虚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虚拟经济的涵义 "虚拟经济"一词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应当特别强调,虚拟经济的虚拟与感官的感知无关.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资本是其运动主体.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表现.具体来说,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因此,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虚拟经济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而只是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虚假经济"成分,且往往被冠之以"泡沫"一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人力的资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的有关理论包涵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本文并不想牵强附会地套用马克思的某些论述来证明其人力资本观,而只希望通过分析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其中主要是分析资本特性,资本再生和资本运动总过程的理论)和劳动价值,来探讨人力的资本化问题,其中将重点论述了人力资本的资本特性和人力资本运动总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不久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成思危说,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周期性等特点,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不断提高。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虚拟资本入手,对虚拟经济做过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危机.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发展虚拟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正确理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深入揭示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快虚拟经济的发展?如何度量虚、实经济的平衡关系和怎样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成为被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虚拟经济是指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以及各类金融衍生物品等的交易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还在不断衍生,而虚拟经济伦理是伦理学当中尚未深入研究的内容,因此,对虚拟经济伦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虚拟资本看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结 《金融科学》2001,(4):33-37
在不经意中,虚拟经济已成为现实,这是虚拟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虚拟资本的固有特性和特殊的运动规律又必然使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发生背离,从而产生泡沫,发展成泡沫经济。当泡沫破灭时,便爆发了金融危机。重温马克思有关虚拟资本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把握近年来金融危机的特点,进而制订出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虚拟资本特别是国际虚拟资本及其造成的经济泡沫现象的研究,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虚拟资本的特点,泡沫催生以及泡沫破灭的机理,国际虚拟资本加剧泡沫造成的危害和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我国应以泰国经济危机发生和日本金融泡沫破灭为前车之鉴.采取积极的措施阻止虚拟资本及经济泡沫对我国经济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4.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高坚博士的专著《中国债券资本市场》(以下简称《债券》)近日已由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高坚博士自1982年以来发表的关于财政理论与债券资本市场研究的第10部学术专著.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债券资本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的专著,也是作者多年来在财政部和银行系统从业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如同作者在该书前言所述”债券市场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人生相当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债券市场的研究”。作者认为.研究债券资本市场是理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中国当下进行的经济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已形成了自己对社会经济运动的总的看法,即基本经济观点。马克思的基本经济观点是写作《资本论》的前提,同时也正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过程,完成《资本论》,才使其基本经济观点最终验证并得到确立。本文对马克思基本经济观点进行了表述,阐述了他的基本经济观点的内容及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蔡庆迎 《甘肃金融》2010,(11):31-32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包括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简单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实质,资本积累量的衡量,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马克思对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论述贯穿《资本论》全书,在第一卷第三部分研究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的积累,总结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资本为了追逐价值增值,进行扩大再生产,通过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加速  相似文献   

17.
虚拟经济的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虚拟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进行跨国交易。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论股份经济(五)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例如,在年收入=100镑,利息率=5%时,100镑就是2000...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虚拟资本概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和概括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虚拟资本的运动及其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从中可以了解到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以及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运动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到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论股份经济(二)土地的价值不过是支付资本化的地租的价格。因此,这里假定的关系比从商品及价值的简单考察中乍一看就得出的关系要深刻复杂得多;这正象虚拟资本(这种资本是交易所投机的对象,而且事实上不过是对部分年税的某种权利的买卖)不能用生产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