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利部要求要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水利投资体制,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兴修水利。  相似文献   

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旨在运用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需求,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保障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然而,农业属于弱质行业,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农业水价改革必须考虑农户的承受能力。文章以江苏省苏北灌区为例,设计单边界两分式CVM问卷对水稻种植户进行调查,研究其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支持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发现,多数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支持态度,而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灌溉供水稳定性能显著提升支持度;灌区农户对农业水价的支付意愿介于49.1~57.7元/亩之间,农户虽具有一定的支付意愿,但各灌区改革后的执行水价要明显高于农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接近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的上限。据此,政府应协同推进水价提高、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措施,避免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同于提高水价。  相似文献   

3.
王蔷 《农村经济》2020,(3):102-109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式,从试点改革到全范围推广,标志着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由探索期向推进期渐进发展,分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际进展及现实挑战,通过综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试点地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是科学总结试点地区前期改革成果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四川省武引灌区为案例,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指标评价体系,从节水、经济、生态、社会和制度效应5个层面评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后的效应变化,基于评价结果,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冯欣  姜文来  刘洋 《水利经济》2023,41(4):36-44
针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工作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相关政策与各方利益诉求背离,阻碍了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问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关系、利益诉求以及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制,初步建立起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体系;利用Mitchell评分法和专家打分法,实现了对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突破改革困境;利益评价结果整体呈现“政府>农户>社会机构”“供给方>使用方>支援保障方”的情况,改革中应强调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为更好地引导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及社会机构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开展,需要提供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农业水价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荍 《水利经济》2009,27(5):28-30
针对江苏省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讨了江苏省农业水价改革的原则、基本走向和配套措施。江苏省农业水价改革的原则是:农民可承受、促进节约用水、保证投资回收、用水户参与、适时调整水价、“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江苏省农业水价改革的基本走向为:建立市场补偿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供水成本补偿机制,分步分类调整水价,适时引入两部制水价,逐步实施终端水价制度;江苏省农业水价改革的配套措施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大对农村末级渠系更新改造和农业用水计量方式研究的资金投入,尽快出台农业供水成本核算制度,完善农业水费计收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我国取消村提留乡统筹、"两工"(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农业税后一项重大的农村制度创新,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深入推进,现行政策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刘小勇 《水利经济》2016,34(4):31-34
基于当前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临两难困境,从理论上分析农业灌溉供水的商品属性和公共物品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3+1"模式,即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的水价管控机制、动态的水价调整机制和创新有利于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今年将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全面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争取3年内基本完成.财政要通过家电下乡补贴、增加物质储备、农机购置补贴等多种方式启动农村内需.  相似文献   

9.
农业两部制水价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介绍了我国农业水价制度的变迁及农业水价的制定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水价福利效应。以湖北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为例,分析了农业水价改革的实践效果及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水价改革强化了农田灌溉中的水量限制,而忽视了既定制度约束下农民用水的需求理性和灌溉系统脆弱的供水能力;农业两部制水价改革加剧了灌溉供水的时间需求与灌溉系统输配水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农业灌溉水供求脱节、水资源利用率下降,难以达到节约用水和改善水资源分配效应的预期目标;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用水交易合约化是水价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作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农业水价机制创新的一种模式,研究其模式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广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结合已有文献,在与水利部门、村干部和农户访谈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的内涵,总结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政策试点工作的进展和初步成效,重点分析"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推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基于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地下水超采区"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经营者在一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将土地围绕外部利润进行博弈,选择更加有利的土地经营方式,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文章利用江西省834份农户调查样本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户土地流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户土地流入行为存在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离农贸市场距离、农产品销售比例等变量上。另外,农业劳动时间比、土地细碎化与户主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务农年限及5年内担任村干部亲属的人数、参加农村合作社等因素均对农户土地流入行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基于此,该文对如何有效引导与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出了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替代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与受教育水平;鼓励农户在自愿基础上成立土地股份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由传统的产销合作向新型的产权合作方向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探讨目标价格改革对棉农收入的影响机理,揭示影响南疆四地州棉农增收的主要因素。[方法]从棉农角度出发,基于南疆四地州370个样本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状况,理论分析目标价格补贴对棉农增收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等对棉农收入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结果]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外出务工、社会关系、棉花种植面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棉花销售价格等对棉农人均收入均存在显著影响。[结论]基于此,要避免将补贴化为主要的收入保障措施,继续加快土地流转,扩大棉农财产性收入来源,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多管齐下,破解制约南疆民族地区棉农增收难题。  相似文献   

13.
将水权交易和面源污染控制有机结合,以种植面积、农业用水定额、污染物浓度为约束条件,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建立农户灌溉施肥行为模型,分析水权交易和排污控制对农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用水量与农作物价格成正相关,与交易水价和边际灌溉成本成负相关;一定范围内肥料施用量与农作物价格成正相关,与边际施肥成本或边际环境成本成负相关。模型证明,当农业用水定额内水权可交易时,水市场的存在和水价政策将激励农户减少灌水量,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数量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南省的整体收入水平,所以增加河南省农民的收入对河南省的整体经济水平有着提升性的作用,但目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文章就河南省农民增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百分比进行统计和计算,并将其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较,发现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且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河南省农民收入构成进行剖析得知,影响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适销对路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素养教育、加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民就业、农业发展公司化等一系列有助于河南省农民增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将影响农户的诸多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厘清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为指导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利用江西安义和湖北监利两个地区138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分析模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 (1)居住、养老、就业等事关当前农户退出宅基地后所面临的社会保障与生计的因素,表征农户的安全方面的需求,对农户宅基地退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发展机遇因素和政策互动因素表征了农户在退地过程中的社交和尊重方面的需求,也对宅基地退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社会保障与生计方面的需求的作用强度要明显高于社交和尊重方面的需求因素,产生的影响强度也相对较强。结论 (1)政府部门加强对保障和生计的重视,应该保证退地后经济补偿,退地后给予城镇购房补助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农户退地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维持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水平。(2)注重政策宣传是否到位,政府关于宅基地退出优惠政策,以及安置就业难易程度的考虑。(3)在当前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各地财力不均的情况下,应优先注重农户退出购房补偿的货币安置和住房安置,做到政策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土地细碎化与传统分散式经营一定程度阻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民创业,探索土地流转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对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阐释土地流转影响农民创业的机理,并依据陕西、宁夏、山东3省(区)1 947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测度社会资本是否发挥调节作用。结果 (1)转入土地正向促进农民创业基本决策,而转出土地负向抑制农民创业基本决策,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和5%。(2)进一步划分创业类型后显示,转入土地能显著促进农民开展涉农创业,而转出土地能促进农民开展非农创业。(3)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整合型社会资本在转入土地影响涉农创业中发挥调节作用,而跨越型社会资本在转出土地影响非农创业中发挥调节作用。结论 因此,建议持续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化改革,确保从土地流转到农民创业的顺利衔接;加强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建设,考核培训后的效益效果,通过提升培训质量助推农民创业;鼓励农民增强社交意识,灵活运用社会网络获取资源,并通过积极社交打通阶级壁垒、促进信息流动,加速创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业水费成为了农村唯一的政府性收费项目。如今农业水费相关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三农问题"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阻碍因素之一,破除这些问题将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任务。现有研究未对这些现存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门分析和评论。文章首次对我国农业水费在水价、支付、补贴与实施等4个方面的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并分别就每个问题的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论。研究表明这些现存问题如下:①水价方面:水价太低且变化不大,改革陷入两难境地;②支付方面:农民支付意愿较低,抵触、拒缴与消极情绪明显;③补贴方面:补贴方式不能对农民行为调节和意识塑造起到积极作用;④实施方面:水费管理执行不力、公平性不足与水利设施不完善等。该文分别就每个问题给出了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方案,并认为在农村经济日渐趋好和支农惠农等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条件下,目前农业水费问题已不再只是一个资金投入、技术改造与制度改革的问题,同时也成为了一个还需侧重强调农民行为响应的综合性问题,但这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有所忽略。因此,下一步研究与实践应在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继续加大研究和实践的力度,并和每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结合起来,以农民行为响应作为切入点,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性配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对于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的扩散机理研究,有助于推动其他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计量方法分析了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邻里效应,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基准回归结果的内生性进行检验及计算出社会乘数效应。[结果](1)农户的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邻里效应,同村邻里农户采纳行为均值每提高一个单位,个体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概率将提高26.5%;邻里农户采纳行为的社会乘数效应为1.69。(2)农户的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还存在显著的情景效应;加入合作社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结论]在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比较少的行政村内,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引导部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再通过邻里互动效应作用,间接影响其他农户,从而提高整体采纳水平,形成规模效应。优先采纳的农户通过技术示范、经济收益示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农户采纳;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厘清农地流转风险形成机制,构建农地流转风险评估体系,量化评价农地流转风险,以便为农地流转风险防范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对广东省21个地市的农地流转风险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 (1)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及村集体强制介入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关键;(2)社会保障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及社会稳定风险是当前广东省农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风险;(3)广东省农地流转风险区域差异显著,全局莫兰指数为-0.03,空间上未呈明显集聚特征;(4)广东省各地市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高度趋同,值得警惕。结论 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背景下,尊重农民意愿,审慎推进农地流转才是明智之举;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流转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金融的支持以及粮食补贴政策的正向激励应是当前广东省实施差异化农地流转风险治理的政策支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保险+期货”作为我国金融支农的重要创新,对农户实现增收起着关键作用。在农产品价格风险成为农户主要风险的背景下,分析“保险+期货”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将“保险+期货”试点视作外部冲击,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11—2020年中国124个县的面板数据,估计“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路径和效果。结果 (1)“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了2.75%。(2)“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对贫困县农户更为明显。(3)“保险+期货”试点对农户的增收效应是逐年递增的,试点第5年增收效应达到上限。结论 建议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优先在脱贫地区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并且积极探索建立收入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