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信用评级机构虚高评级以及频繁下调主权评级等行为造成并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各国政府以及实务界要求加强信用评级监管。美国明确了SEC对信用评级的监管责任,要求促进信用评级业的竞争,并认为评级机构应当适用于与审计师类似的法律责任和公共监管。欧盟对信用评级的监管也由"遵守或解释"模式转向行政监督。我国需要优化配置政府监管与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权力界限,发挥各自监管优势,利用信用评级降低信用违约发生的概率,防止金融网络传播或放大信用风险;避免法规对信用评级的援引,激励大型金融机构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判断能力;加强对结构性金融产品基础资产信用风险和具体契约特征相关风险评级监管;探索利用"双评级"、投资者付费等模式以及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等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用评级起源于金融市场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需求。与美国相比,欧洲信用评级业的起步较晚。本文对欧洲评级机构的发展和监管演变进行了分析,对欧美评级监管框架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国外评级的研究将有益于我国信用评级的规范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用评级伴随债券市场应运而生,科学准确的信用评级结果对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探索实践历程入手,深入分析信用评级在制度、监管、发行主体、评级机构自身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进一步加快推进评级业发展进程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过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目前还未平息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用评级机构已然成了欧美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之一。从发展初期评级机构赢得来自市场给予的"守门人"尊称,到百年之后受到国际国内责难,被戴上了脚镣,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进路有几多变迁?欧盟近年来对评级机构监管重大改革重点意欲何为?鉴于信用评级业在各国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评级业面临被外资评级机构掏空之虞,本文从微观角度提出了若干有利于我国评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内信用评级业受法律层级低、监管措施缺乏、市场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了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方面的经验,探索构建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管理框架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经济金融环境及信用评级业发展历史的差异,使得两岸在评级市场结构、市场准入条件、评级监管模式、评级法律体系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在两岸经济交往与融合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两岸信用评级业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两岸应拓宽信用评级业务合作领域,加大评级机构合作力度,加强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协调,增进信用评级同业交流,共同推进两岸信用评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求从相关研究中摘取关键性数据展示关于信用评级的失败,同时收集整理了与研究成果相关的美国监管机构加强信用评级监管的最新措施,并结合当前正处在征求意见阶段的《征信管理条例》的制订,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讲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信用评级市场与监管变迁及其借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市场高度垄断、严重的"顺周期"现象、利益冲突、金融市场及监管当局对评级的严重依赖是当今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四大问题。目前美国信用评级业形成了以行业自律为基础、NRSRO注册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直接监管相结合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及监管变迁对我国的启示是:应逐步打破国际评级市场完全由美国评级机构垄断的现有格局,必须逐步构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本土评级体系,并将本土评级体系的培育与国内债券市场建设、"走出去"战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降低国内监管部门及市场主体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冉俊 《征信》2011,(3):35-38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信用评级业存在与发展的市场前提入手,分析制约评级业现时发展的桎梏,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古老的信用评级正面临着生死抉择与历史机遇,信用评级业必须创新理念、革新技术、升级业态,从传统的行为与等级预测升级发展为信用资本定价。在此基础上,全文论证并阐述了信用是资本、信用评级是资本定价、信用评级涉及社会资源再分配的理念,认为必须构建新的政府信用监管框架,成立"中国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级信用研究中心、打造我国自主经营的相关航母机构。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市场成熟度、公信力和对金融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信用评级监管经验很难直接被我国简单复制。正确理解信用评级本质属性,对于深入认识信用评级理论体系、树立符合评级发展规律的监管理念、合理借鉴国外信用评级监管经验,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监管框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功”与“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毫无疑问,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次金融危机负有失察的责任,然而,信息获得的相对有限性,基于历史、模拟的情景假设也令评级方式存在着客观局限。如何恢复信用评级机构受损的社会公信力,文章从变革评级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和加强政府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指出我国信用评级业应坚持“政府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蒋丽敏  李宇翔  唐剑 《征信》2021,39(3):47-51
自2017年起,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始加速对外开放,我国信用评级市场间机构竞争格局必将产生新变化,信用评级水平必将得到有效提升。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信用评级监管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重点关注监管法治建设层级不足、金融安全风险、利益冲突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各地《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信用评级机构整合管理;强化声誉约束机制建设,发挥市场选择作用;构建多样化付费模式,缓解利益冲突问题;推动信用评级监管跨境合作,强化评级流程合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证明了信用评级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一旦信用评级出现问题,将给整个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冲击。信用评级是金融行业标准制定者,是整个行业的战略制高点,更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立法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及信用评级业的监管。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我国亟需完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大力扶持本土信用评级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乔永刚  薛永洁  景欣 《征信》2016,(2):62-64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具有民族品牌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人民银行积极从信贷市场寻求信用评级业发展的途径,但受我国信贷市场市场化程度低,银行信贷授信方式和风险评估机制固化,对推动第三方评级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参与评级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信贷市场对外部信用评级的需求动力不足.如何改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借鉴欧盟等国际组织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方面的经验,分别从监管立法、完善准入机制等几个方面,探索构建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管理框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朱悦蘅  叶兵 《西南金融》2011,(12):70-73
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失效"的教训,正在推动着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新一轮改革。如何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从而更好地实现风险预警功能是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解析信用评级机构角色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法律监管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对完善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法律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地辅助市场监管,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信用评级业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方面,市场认为信用评级没有及时地反映真实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发行人与评级公司的雇佣关系也使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信用评级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面对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又亟待完善的现状,信用评级业应扮演何种角色,这些问题需要市场、评级公司和监管机构的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19.
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信用评级机构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以“声誉资本”为基础,主要受市场自律机制约束。此后,美国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结果的过分倚重使评级机构获得了强大的市场话语权,并造成了其“权重责轻”的怪象。“次贷危机”的爆发令信用评级机构面临前所末有的考验,同时也暴露了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之弊端。  相似文献   

20.
延红梅 《中国金融》2006,(16):25-26
200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作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地位也正式被国务院确定。至此,中国评级业十几年没有行业主管的历史宣告结束,这将进一步推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信用评级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之一,它的发展对加快我国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本刊记者就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问题,采访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